">
作者:陳晶(湖北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
虛谷其人其畫,在中國晚清畫壇顯得頗有些卓爾不群。各科兼擅、落筆冷雋、別開蹊徑、奇古絕俗,是時人對虛谷較為普遍的評價。經其好友高邕審定、楊逸所著的《海上墨林》中曾描述:“同時如任頤、胡公壽輩皆為心折。往來維揚、蘇、滬間。來滬時,流連輒數月,求畫者云集,畫倦即行。”足見他聲名之盛,“畫倦即行”又可見其灑脫淡泊的性情。
虛谷所處的時代,溯古與納新的審美取向交織并存,其山水畫中筆墨意象與經營位置的戛戛獨造,正是緣于晚清繪畫風氣與個人才情的相互作用。
柏林間步(中國畫) 虛谷
五代荊浩提出繪景“六要”等山水畫理論之后,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思想逐漸成為深入人心的繪畫傳統。至清代,“乾嘉學風”以及“尊碑抑帖”的書風直接造就了晚清金石入畫的風氣。虛谷題跋善用渴筆,冷雋奇崛,畫法亦然,以側鋒干墨寫枯枝寒林,“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形成斑駁蒼勁且具有金石之氣的筆墨語言。虛谷在1876年和1883年分別畫了兩套十二開《山水冊》贈與好友高邕,藝術語言恣意縱橫,筆墨的書寫性特征及獨立審美價值被進一步強化,在追求超越物象造型的抽象趣味上更是一騎絕塵。如創作于丙子年的冊頁之《林舍初曙》,參用蔡邕“飛白書”寫寒林,其間數筆大刀闊斧,全然不見輪廓外形,但是落筆酣暢自得,呈現出墨色的豐富變化,與寒林、遠山形成濃淡干濕、遠近虛實的層次對比,當屬“得意而忘言”。在該套冊頁的《菰蒲遠眺》中也有類似表現,滿池蒲草全以書家筆法寫出,超脫了具體形態,但蓬勃的生命力卻足以使人領會,與形單影只的空望之人形成強烈對比,營造出渺茫寂寥的氛圍。此外,創作于癸未年的冊頁之《奇峰突起》更是全以破筆散鋒的線條表現山石,不羈之感破紙而出,峰巒由此成為彰顯筆墨趣味的載體。
虛谷遁跡方外,潛心書畫,因要“閑時寫出三千幅,行乞人間作飯錢”。在他的畫中既有出塵的意境,也有人間的煙火,且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構圖方式與空間營造。
林舍初曙(中國畫) 虛谷
《柏林間步》與《紅樹青山》來自不同冊頁,兩者構圖相似,皆寫河岸之景,但都放棄了一河兩岸的傳統圖式,采用透過此岸觀彼岸的平視視角。岸邊的柏樹迫近眼前,隔岸的遠山影影綽綽成為背景,作品所呈現出的空間縱深感、截取式構圖以及不同于傳統山水畫的取景方式,似在提示著西方視覺經驗的影響。
虛谷最令人驚嘆的是他對于形式構成的敏感與自覺。再觀這套創作于丙子年的冊頁,《碧湖緩舟》《茂林修竹》《古剎梵音》等作品簡潔凝練,新奇脫俗又極富張力。畫家善于將物象概括、提煉為形式符號,通過并置、重復的手段營造畫面美感。如畫中古塔被簡化成寥寥數筆,并強調運筆的統一性;竹葉的表現無論在畫法還是走勢上都趨向整齊劃一,有集點成面的形式美感。《古殿銀妝》中,積雪的樹冠化為相互交織、富于韻律感的弧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開花的蘋果樹》,但蒙德里安在創作該系列作品時,虛谷已去世十余年之久。顯然,虛谷畫中充滿形式美的筆墨特征,是中國寫意傳統自覺發展的結果。
古殿銀妝(中國畫) 虛谷
“用筆如風雨驟至,無一筆滯相,靈氣透出紙背,人但覺紙中都不是畫,不知此髡解衣盤礴時,胸中先已無筆墨矣。”《近代六十名家畫傳》中的這句評論切中肯綮地指出了虛谷繪畫的現代氣質。其實,傳統的寫意精神與現代的形式構成,都是基于對精神世界的領悟所形成的“由具象而抽象”的審美形態的變化。虛谷山水畫中的筆墨形式與審美特征,既是畫家特立獨行的個性追求,也有賴于晚清多元的審美風尚,既深植于前代傳統,又體現出時代風氣,實現了藝術表達的創新。在中國山水畫從傳統邁向現代的歷史進程中,虛谷無疑是一位風格鮮明的先行者。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7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