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改革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獨特文化,它反映著中國人民奮勇奮斗的理想信念與道德內涵,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價值與時代意義。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主陣地,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渠道。因此,必須準確把握時代的要求,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堅持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意蘊
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躍進,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紅色文化作為獨特的精神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教育價值,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砥礪奮進的精神指引。高校思政理論課作為培養我國優秀人才、繼承我國傳統文化以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陣地,其目的和作用就是為了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體現馬克思主義的主旨,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改造后形成的文化,在中國具體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被實踐反復檢驗而形成的文化成果。紅色文化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具有鮮明的時代和發展特征并不斷豐富自身內涵的優秀文化。高校建設的根本目標就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思政課肩負的任務是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全方位的人才,鑒于此,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精神來引領,紅色文化所具有的豐富歷史底蘊和愛國情懷更能深入人心,使高校明確培養學生的發展方向。綜上所述,實現高校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內容的有機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有助于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
契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塑造。紅色文化與其他文化不同,具有強大的精神內核,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傳承價值,有助于優化大學生人格培養模式,對當代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紅色文化體現了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內涵,其凝聚力貫穿于不同歷史階段,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精神旗幟。蘊含在中國人民不懈奮斗、不斷進取的歷史實踐中,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熔鑄了愛國主義的核心價值,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價值。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進步則國家進步。高校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建設者,其綜合素質對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復興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加強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改進與完善當下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社會信息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對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能夠便捷地獲取各類信息。當然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有害信息。然而大學生身心正處于形成“三觀”的重要階段,網絡的消極影響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產生不良的沖擊。鑒于此,弘揚紅色文化精神,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育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思想基礎。這體現了教育的基本性質和根本價值,是教育方針最基礎的要素,直接決定著“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奠定文化自信堅實基礎。紅色文化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孕育于中國革命歷史和偉大實踐中,蘊含著偉大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弘揚紅色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提高社會文明水平的內在要求。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現如今,在多元文化復雜交織的背景下,外來文化、網絡文化以及本土文化不斷爭奪著人們的精神陣地,任何一種文化形態均難以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新時代,我們需要充分認識紅色文化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大推進紅色文化學習力度以及紅色文化的社會化傳播,從而有助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文化品格,堅定文化自信。紅色文化孕育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當代仍然充滿著鮮活的生機活力,這也正是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的、對人民有益的積極向上的文化。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信仰力量與精神內核的豐富內涵。在新的歷史時期,堅定文化自信,學習和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增強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生命力,能夠為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堅實基礎,從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水平。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現路徑
創新融入方式。一方面,注重內容體系融合銜接。高校思政課堂在融入紅色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師會在既定的課程內容上,根據設定的教學計劃,將紅色文化內容插入講授。在講述過程中,要注意教學的連貫性與案例信息的配適性,要注意把控紅色文化內容與課本既定教學內容間的有效融合,充分把控教學進程,合理聯系書本既定內容,把握紅色文化概念特點。因此,教師應創新融入的方式方法,多采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行歷史回溯,可以通過播放紀錄片、小視頻等形式,達到視聽雙重沖擊的教學效果,讓他們深刻感悟紅色文化的強大精神內涵。紅色文化分為紅色非物質文化與紅色物質文化,因此,教師在課堂講授時,可以根據不同文化的表現形式,以不同載體呈現給學生,幫助他們輔助了解紅色文化。在紅色非物質文化的講述中,教師可以廣泛采用紅色書籍、紅色音樂等文化載體分享給學生,幫助學生最優化、最有效地感知紅色文化的精髓。在紅色物質文化的講述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紅色遺址視頻、遺跡照片的形式,幫助同學們輔助了解,使其深刻感受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另一方面,創新多元化融合方式。當前,一些高校依舊采用傳統課堂講授的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種單純的講授方式,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群體對紅色文化的理解。面臨時代的新變化,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方式也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加快創新融入教學方式,努力構建多元化融合體系迫在眉睫。紅色文化具有獨特的價值功能與育人功能,僅依靠教師在思政課堂上的單純講述,并不能使學生更好地領會紅色文化的精髓。鑒于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教學形式的多元化,通過定期組織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舉辦紅色文化作品演出、開展紅色文化知識講座以及各種形式的知識競賽,鼓勵同學們積極廣泛地參與,實現教學融入方式的多樣化,讓學生們在具體活動實踐中,深刻感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
深化融入程度。一方面,強化紅色資源整合程度。為了實現高校思政課與紅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編寫專門的紅色文化教材,以紅色文化為主題,介紹中國革命歷史和文化傳承,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同時,可以在思政教材中增加紅色文化相關的內容和案例,深入挖掘課本中所蘊含的紅色基因,理解精神核心。加大紅色資源的整合度,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獨特優勢。同時,強調授課內容完整性,對于具體紅色文化內容要完整講述,實現從歷史背景、事件發展到精神內核的全方位講解,做好時間把控,盡可能在一堂課中,選擇好與課堂內容相聯系的具體內容,以完整詳述的方式充分講述,容易使學生群體產生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感,更能有效地提升其對于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度。另一方面,構建交互式學習體系。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教師應努力尋找其學習的興趣點,科學設置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鑒于此,需構建交互式學習體系,通過身份互換的形式,增加雙方的溝通頻率。教師在講述紅色文化的教學內容之前,可充分發揮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收集整理自己感興趣的紅色文化內容,采取學生之間面對面交流的形式,分享講解內容,體現其育人功能,學生群體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轉為主動,并產生深入研究的想法。鼓勵學生們積極分享相關的紅色文化內容,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達到共同學習的目標。這樣更有助于教師更有效地開展思政教育,傳承紅色文化,并通過優化教學方式,達到二者間的平衡,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增強現實聯動力。一方面,打通時空阻隔界限。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是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要從光輝歷史中汲取奮進的力量、傳承好紅色基因。紅色文化具有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并處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大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內容時,需實現時代背景因素的跨越,真正領悟其蘊含的紅色精神。當今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創新的時代,由于大學生的生活環境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想要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就必須跨越歷史現實,打通時空阻隔界線,通過全方位的實地體驗來深化學生的理解程度。高校可以積極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教育,通過全身心的體驗與感悟,引發學生群體深層次的思考,深入體會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同時,也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觀革命舊址、紅色遺跡等。這種全面的實地學習經驗更有助于加深學生群體對紅色文化的印象,產生深度記憶。另一方面,采用多媒體輔助聯動。今時今日,時代的飛速發展,互聯網也逐漸取代了傳統溝通方式,成為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大學生作為走在時代最前端的群體,對于互聯網信息的接受能力要更強。面臨發展的新變化,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合理應用互聯網技術,通過開創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定期發布相關的紅色文化內容,推送給大學生群體;也可以在班級群聊中轉發與紅色精神相關的新聞,引發大學生深度思考;構建課上課下聯動模式實現教學模式的多維度融合,增強其紅色文化記憶,提升學生群體的紅色文化的認知程度;加強紅色文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有機聯系,助力紅色基因與學生群體血脈相融。
總而言之,加快實現高校思政課與紅色文化的高度融合,是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途徑。當前,如何更好地實現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仍然是一個重大課題。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與特征,創新融入方式,著力將紅色文化根植于大學生的血脈之中,助力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作者:張蕾,陜西延安干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學研究)
來源:光明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