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西安9月12日電(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資助支持、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組織主辦的2023“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9月12日在西安開班,來自13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20名優秀青年研究人員在古代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中國“十三朝古都”相聚一堂,圍繞“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主題展開兩周學習、交流之旅,旨在構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網絡,深化氣候環境變化科教合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孫有斌研究員、中國-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建星教授、陜西省基礎學科(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董云鵬教授等出席開班儀式。

9月12日,2023“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在西安舉行開班儀式。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孫有斌致辭表示,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這十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在“一帶一路”區域氣候環境變化研究領域取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此前已組織兩期“一帶一路”國際培訓班,培養40多位優秀青年學者。他希望第三期培訓班學員通過培訓和多學科學習交流,能全面認識“一帶一路”地區不同時間尺度下氣候環境變化特征,為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一帶一路”氣候發展趨勢及應對打下基礎。同時,建立一個持續的合作網絡,全方位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9月12日,2023“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在西安開班,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孫有斌研究員給學員授課。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李建星致辭說,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深刻影響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作為上合組織國家間政府層面的開放型科研平臺,中國-上合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積極關注氣候領域合作,期待本次培訓班學員參訪該中心實驗室,共同交流學習。
董云鵬致辭指出,科教合作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地球上地質過程最復雜、構造地貌最淺、生態環境最脆弱、人類活動最頻繁的特殊地區,也是古代人類遷徙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渠道。希望本期培訓班促進更多潛在的合作伙伴關注氣候和環境變化,同時也進一步關注“深層地質過程如何控制淺層地貌,從而導致氣候環境的變化以及人類文明的遷徙與發展”這一演化過程及機制。

9月12日,2023“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在西安開班,“班主任”譚亮成研究員在實驗室向部分學員講授石筍樣品與古氣候相關研究。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2023“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班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譚亮成研究員介紹說,本期培訓班為期14天,學員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伊朗、埃及、以色列、意大利、巴基斯坦、泰國、緬甸、尼泊爾、津巴布韋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邀請中外17位氣候環境變化領域知名專家學者授課,將通過理論學習、實驗室參觀和培訓、野外現場教學、典型案例分析、訪談交流等方式,使學員掌握氣候環境變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全球變化的核心科學問題,探索“一帶一路”地區氣候環境變化研究的方案,協助提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譚亮成認為,舉辦這次國際培訓班也是落實中國-中亞峰會成果清單的具體行動,對助力提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搭建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科技合作平臺,增強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影響力等方面,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9月12日,2023“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在西安開班,圖為開班儀式大合影。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透露,該所今后還將進一步打造“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系列精品培訓班,為更多學員帶來優質氣候環境研究課程,并通過培訓班不斷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青年科學家的培養與支持力度。(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