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鄭雅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事糾紛的化解,不僅關乎個人和家庭幸福,也關系社會和諧和文明進步。自2021年江岸區法院在西馬法庭開展家事審判專業化改革以來,西馬法庭聚焦“前端”源頭治理、“中端”改革創新、“末端”延伸觸角,著力打造家事審判特色品牌——“春苗幸福驛站”,以家事審判護航家庭和睦,傳遞法治溫度。
“前端”源頭治理 構建多元解紛新格局
家庭關系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家事糾紛往往并非一時一事的爭吵,大多與長期“生活一地雞毛”有關。如何在家事糾紛萌芽之初及時介入、幫助家庭成員疏導情緒,對于家事糾紛的實質性化解和源頭預防格外重要,這也是打造“春苗幸福驛站”的出發點之一。
圍繞這一目標,西馬法庭堅持“以群眾事為要事”,借助區婦聯、社區的平臺優勢和組織力量,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做好家事矛盾風險預警研判,構建網格化、全覆蓋、無死角的解紛網絡,努力實現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介入,消弭糾紛于萌芽。

聯合區婦聯共同入駐區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建立家事矛盾調解平臺,設立家事巡回審判點,由西馬法庭和區婦聯分別派員駐點,提供法律咨詢、心理輔導和家庭教育指導。
開辟綠色通道,對區婦聯受理的家庭糾紛中確因矛盾激烈調解不成等原因需要轉入訴訟程序的,符合立案條件的即時辦理立案手續,實現訴調“無縫銜接”。
在法庭開辟專門的心理咨詢場所,組建婚姻家庭咨詢團隊和心理咨詢團隊,引入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國家二級婚姻家庭咨詢師,為家事案件當事人進行心理疏導,采取感情修復等心理治療干預措施,有效緩解、平復當事人情感創傷。

通過做大家事解紛“朋友圈”,攜手各類社會力量化解家事糾紛“千千結”。2022年上述機制實施以來,共為當事人提供心理咨詢100余次,訴前化解家事糾紛114起。
“中端”改革創新 塑造家事審判新模式
“今天的調查就到這里,兩個人走到一起不容易,還是希望你們慎重考慮離婚這件事?!?/p>
這是一起離婚糾紛的家事調查現場,經當事人同意,承辦法官委托家事調查員對夫妻感情狀況、撫養孩子條件等進行走訪調查并出具調查報告,法官根據調查結論作出判決,這也是家事調查員制度建立后的首次“試水”。
為了打破“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束縛,近年來,西馬法庭先行先試,加強審判機制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家事案件平均審理周期同比縮短24.1天。

推動建立全省首個法院、公安、婦聯正式簽署的反家庭暴力協作機制,簽發全市首份人身安全保護令和《反家庭暴力溫馨提示書》,持續提升反家庭暴力協作機制實效。
建立家事案件財產申報制度,全市首發《探望權自動履行承諾書》,為當事人正確行使探望權作出督促和約束。
在全市率先建立家事調查員制度,制定《家事調查員規范》,吸納141名具有專業技能、社會經驗豐富的婦聯干部擔任家事調查員,幫助法官找準家事糾紛癥結。該項機制被市法院在全市法院范圍內予以推廣。
堅持以“調解優先”為導向,建立家事調解員隊伍,目前已吸納調解員42人,聘請區婦聯金牌調解員參與家事調解;今年以來成功調撤案件344起,調撤率達45.80%。
“末端”延伸觸角 營造和諧穩定新環境
最近,西馬法庭的文化墻上多了這樣一張照片——一群小朋友穿著法官袍、律師袍模擬開庭,沉浸式感受法官的日常生活,笑容燦爛。照片定格下“法庭開放日”的活動瞬間,更展現出打造“春苗幸福驛站”的新格局。
一方面,充分發揮家事審判對家庭關系的診斷、修復和治療作用,將權益保護向維護家庭和諧延伸,通過微信、電話、實地走訪等形式對審結的家事案件進行跟蹤回訪,聯合區婦聯實地考察人身安全保護令、家庭教育令實施情況,聯絡當事人所在社區、學校、單位做好幫扶工作,讓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等從“紙面”躍入群眾心間,以“小家和”促“大家安”。常態化開展“法官講堂”,對家事調查員、調解員進行培訓,為區婦聯調處家事糾紛提供業務指導,提升調處家事糾紛能力。

另一方面,結合法院和婦聯各自職能,實時收集轄區群眾法律需求,提供“訂單式”法律服務,深入社區、學校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家庭美德,推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全國首個家庭教育周期間,聯合區委宣傳部、區婦聯開展“送法進萬家 家教伴成長”專題普法活動,法官在線傳授“教育經”,促進“依法帶娃”,通過大江金岸、江岸家事微信公眾號同步直播,在線收看人數超過10萬人次,點贊近2萬次。
如今,西馬法庭被確定為“百個英雄城市巾幗示范站”“新時代英雄城市婦女工作創新實踐示范站”,涌現出全省法院個人二等功、全市法院個人三等功、全市法院優秀法官等先進典型。據悉,江岸區法院將以“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為契機,持續打造“春苗幸福驛站”家事審判品牌,深化家事審判改革創新,探索家事糾紛訴源治理、多元解紛新思路,以司法溫情守護萬家燈火。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