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武漢6月9日電 題:行吟閣前,沿屈原腳步“上下求索”
作者 武一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倍宋缗R近,武漢東湖行吟閣下書聲朗朗,國風少年誦《離騷》,憶屈原。
屈原與東湖,有繞不開的緣分。沿湖前行,經滄浪亭,至行吟閣,一尊屈原塑像巍然而立。人們不禁駐足瞻仰,屈原“被發行吟澤畔”的流放經歷油然浮現眼前。
修建于1955年的行吟閣,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成的屈原紀念性建筑。閣名出自《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閣高22.5米,平面呈正方形,三層四角攢尖頂,上覆翠瓦,檐下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手書的匾額。閣內陳列著與屈原相關的詩詞拓本,閣樓四周松柏、香樟、蘭草和山水環繞,“訴說”著他正道直行、清高孤絕的品格。

航拍武漢東湖聽濤景區行吟閣。中新社記者 鄒浩 攝
“屈原一生有三部曲:出生在湖北秭歸,去世在湖南汨羅江,而武漢是他曾經流放經過的地方。游覽東湖聽濤景區,可以將屈原的一生重走。”武漢東湖聽濤景區工作人員劉文惠說。
她介紹,兩千多年前,武漢一帶屬于楚地。如今,東湖作為楚文化的薈萃之地,有著不少關于楚國遺跡的傳說和記載。在該景區,滄浪亭、橘頌亭、屈原紀念館與行吟閣等一道串聯起屈子文化景觀群。
劉文惠說,同樣因詩句“行吟澤畔”而得名的,還有武漢本土的“行吟閣”啤酒。有詩詞文化加持,美酒更添幾分醉意,它曾是“老武漢”的共同記憶,雖已退出市場,但人們對屈原的敬意不會消散。

圖為行吟閣三層四角攢尖頂,上覆翠瓦。中新社記者 鄒浩 攝
2300多年前,屈原真的到訪過東湖嗎?屈原《九章·涉江》歌吟: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鄂渚,古時相傳在今武漢武昌黃鶴山,即蛇山上游三百步的長江中,距黃鶴樓不遠?!敝袊瓕W會副會長、湖北省屈原研究會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蔡靖泉說,東湖曾與沙湖相連,并通長江,是壅塞湖。屈原未必到過東湖風景區行吟閣所在之地,但他在流放江南的途中登上鄂渚而回望,又曾“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的確來過今武漢一帶,或許還在此踟躕而留連。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屈原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年后,東湖為紀念屈原而修建行吟閣。在蔡靖泉看來,此舉把屈原之魂留在了武漢,使得行吟閣承載厚重的歷史文化。
“屈原是被世界人民共同紀念的文化名人。其愛國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其高尚志行,成為中華兒女品格的楷模;其卓絕楚辭,成為中國文學創作的典范。屈原被崇尚為中國的詩魂、國魂和民族之魂。”蔡靖泉說,屈原投江殉國后的兩千多年來,中國民眾的生活都與他密切聯系在一起。今天,當人們前來東湖行吟閣仰觀屈原像,便會肅然起敬。
行吟閣也見證著屈原文化的傳承和煥新。端午將至,行吟閣迎八方來客。與屈原有關的沉浸式情景劇在此上演,帶領游客“穿越”到遙遠的戰國。身穿楚服的青年相聚屈原像前,行禮、焚香、祝語、獻爵,用華夏禮樂儀式緬懷這位偉大愛國詩人。春風化雨間,屈原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