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記者 邱玲鵬 周光潔
“綜合受理臺、城管窗口、人社窗口、住建窗口……”3月28日,“荊楚政法基層行”第三期主題采訪宣傳活動走進黃岡市,敞亮整潔的辦事大廳、一體化開放式的受理窗口是這里綜治中心的標配,早在2022年,該市的市區一體及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站)建設運行就實現了全覆蓋。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從省際邊界警務室到“老鄧調解工作室”,從大小網格長制度再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一站式多元化解平臺,黃岡市積極解決群眾的煩心事,讓更多矛盾糾紛化于未發、止于未訴,用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向采訪團展示了基層治理的黃岡路徑。
“老鄧調解工作室”出了個全國模范調解員
“群眾訴說煩心事,我熱情接待,遞上一杯熱茶,坐下來慢慢說……”在蘄春縣八里湖辦事處,“老鄧調解工作室”的“五心”調解工作法閃爍著溫情光芒。鄧遲生2016年從社區干部崗位到齡退休后成立了“老鄧調解工作室”,義務當起了鄰里“和事佬”,成功調解上百起鄰里糾紛,先后被評為“省級金牌人民調解員”“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

采訪團探訪“老鄧調解工作室”。陶輝 攝
2024年,為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作用,全面推進品牌調解室規范化建設、實體化運行,蘄春縣大力宣傳推廣“老鄧調解工作室”工作經驗,出臺“百家調解室”建設工作指引,精心選聘調解員,在人員密集和矛盾突出的地方培育建設個人調解室,打造了“老張調解室”“老王調解室”等8個品牌調解室。
“老鄧原先是村里的生產隊隊長,50年前的地是誰家的,他都清楚知曉,正是因為非常了解當地情況,老鄧調解說話很有分量,村民愿意聽他的。”蘄春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趙軍說,老鄧不只是在調解室里化解矛盾,還常常走到田間地頭,走到百姓家里現場調解。
據鄧遲生介紹,“老鄧調解工作室”堅持“預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調解前、調解走在激化前”,以群眾滿意為工作目標,以“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為工作理念,提出“五心”調解工作法,以創新的視角和切入點助力社會治理工作。
去年七月,村里的水產養殖戶因增氧設備噪音擾民遭投訴,雙方溝通未果后發生激烈爭執。鄧遲生夜里一點接到電話后急忙來到現場,面對劍拔弩張的雙方——投訴人因長期失眠瀕臨崩潰揚言“投毒”,養殖戶為守護魚苗寸步不讓,他當機立斷采取“分頭安撫”策略。
“我跟投訴人承諾,讓他白天在家休息,我來承擔當天的誤工費,然后,我又勸養魚人換一個靜音制氧機。”這場看似普通的鄰里糾紛,在他“情理法”交融的調解下,不僅避免了可能因缺氧導致價值十多萬元養殖魚死亡的經濟損失,也避免了矛盾激化。
“小調解服務大民生、小成本解決大平安、小隊伍發揮大作用。”這是鄧遲生對調解工作的感悟。近年來,“老鄧調解工作室”先后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60余件,化解率達到98%以上,其中經濟糾紛調解成功案件達20余件,涉案資金超200萬元。
專職調解員再獲群眾“回頭約”
“這次楊慧幫我調解追回了5900元,我很感謝她!另外還有人欠我近20萬元未還,這次我還想找她幫忙。”居民魏女士笑著說,楊慧給她帶來很大信心。
今年2月,魏女士將拖欠其5900元、討要多次未還的鄭某某上訴至蘄春縣人民法院。法院立案庭經過初審,將此案件委托蘄春縣綜治中心進行調解。楊慧曾是蘄春縣赤東派出所所長,退休后經推薦來到縣綜治中心擔任人民調解員,經過她真心、耐心、細心的“釋法明理”,雙方當天就達成了調解協議,鄭某某足額支付欠款。
3月11日,魏女士將一面印有“快結快辦效率高,為民服務暖人心”的錦旗送到縣綜治中心,感謝縣綜治中心工作人員為民解憂。這面錦旗,正是該縣創新訴源治理機制的生動見證。
據蘄春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趙軍介紹,全縣以平安建設活動為抓手,以強化陣地、隊伍、機制以及重點人群的服務管控建設為基礎,搭建起“1+4+N”調解平臺,將觸角延伸到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全力以赴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有力維護了全縣政治社會大局持續穩定。

采訪團在蘄春縣綜治中心。陶輝 攝
數據顯示,自2022年建立“一站式”解紛平臺以來,蘄春縣民商事訴訟案件量下降11.7%,綜治中心調解量年均增長200%。目前,9個專業調解委員會、21名專職調解員構成的解紛網絡,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8.6%。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新時代“楓橋經驗”正綻放出新的光彩,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著“蘄春智慧”。
省際邊界警務室聯防聯調“尋牛記”
在鄂皖交界的黃梅縣獨山鎮東觀村,省際邊界警務室的藍色標識格外醒目,面對當地復雜的社會治理環境,獨山鎮探索出了跨省協調聯席、問題隱患聯防、矛盾糾紛聯調等一系列特色做法,構建起跨省治理共同體。

采訪當事人。陶輝 攝
“多虧了雪亮工程的普及,我們從天眼監控中看到了他丟失的那兩頭黃牛的去向,這為我們后續的調解工作節約了很多時間。”黃梅縣公安局獨山派出所民警蔣大勇介紹說。
1月29日,源湖村村民陳某的兩頭黃牛走失,被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佐壩鄉洪嶺村養牛戶尹某拾到并認領。接到報警后,獨山派出所迅速與佐壩派出所聯系協調處理,并向省際聯防聯調專班上報。在聯調專班的共同努力下,2月18日上午,失主陳某與尹某在獨山鎮東觀警務室達成歸還失牛的協議。“雖然過程比較曲折,但能達成這個結果讓我們倍感欣慰。”蔣大勇感嘆道。
“我們通過成立‘平安邊界建設聯席會’,按季度召開會議,統籌協調重大事項。設立‘邊界事務聯絡官’、簽訂‘邊界平安建設合作協議’,雙方形成了一套跨行政區域的協作機制。”黃梅縣獨山鎮黨委副書記聶陳園介紹說。

失主送上錦旗。資料圖片
在兩省交界地域交通事故矛盾糾紛多、人員流動大的背景下,這種跨省聯調機制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種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實現信息共享、資源整合、聯合調解,有效解決了邊界治理中的“真空地帶”問題,提升了社會治理的精準度和覆蓋面。自2024年年初實行該機制以來,成功排查了雙方交界地區的7個村45起矛盾糾紛,發現隱患10余起,預防處置10余起,大大減少了民生小案的發生。
大小網格長串起社區治理閉環
著名的五祖寺所在地黃梅縣五祖鎮,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走出了一條多元共治的基層治理之路。采訪組實地探訪了該鎮劉岳社區綜治中心。
“在設置社區網格管理架構時,我們便構建了網格員從源頭排查糾紛的機制。”五祖鎮黨委副書記熊峰介紹,每個網格涵蓋75戶村民,為確保排查全面、清查見底,網格體系實行分級處置:小網格長負責信息采集,大網格長匯總后轉交由“五老”、鄉賢、法律顧問等組成的調解團隊。
調解過程中,矛盾雙方可自主選擇“信得過、情況熟、能力強”的調解員,根據糾紛復雜程度實施分級調解——簡單矛盾群眾自調、一般矛盾社區幫調、復雜矛盾鎮村聯調。該機制通過分類處置實現了簡易矛盾快速化解、復雜矛盾協同攻堅,有效提升了調解效率。
在黃岡,基層治理的黃岡路徑正越走越寬,越走越穩。黃岡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整合資源力量、健全聯動機制、強化科技支撐等措施,推進市縣鄉綜治中心高標準建設、規范化運行,打造“一站式”多元化解平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及平安建設的堅強“堡壘群”,讓群眾解決糾紛“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