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董澤文、儲貽淦)近日,針對校園欺凌防治是當前教育治理的難點問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生團隊“盾守青禾”提出創新解決方案,通過構建“AI預警+教育干預”雙向賦能的校園欺凌防治體系,融合數智技術與人文關懷,為校園欺凌防治提供新思路。目前,該方案已進入試點對接階段,未來有望通過教育部“校園安全云”平臺推廣。
多模態AI技術破解監控盲區,隱私分級管控平衡倫理爭議
傳統校園欺凌防治依賴人工巡查,存在監控盲區、取證滯后等問題。據團隊1967份問卷調研數據顯示, 30.8%的中小學生曾遭受不同程度的欺凌,其中語言侮辱(68%)、社交孤立(62%)和網絡暴力(42.5%)為主要形式,且77%的學生認為欺凌行為具有隱蔽性,尤其在洗手間、樓梯拐角等監控盲區高發。
為此,團隊提出構建多模態AI預警系統:在操場、走廊等公共區域部署視覺監控與語音情感識別設備,結合3D骨骼追蹤技術等智能識別肢體沖突,再結合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時分析語音中的辱罵關鍵詞及視頻分析的情緒波動,區分玩笑與惡意攻擊。在私密場所外圍安裝聲控報警裝置,通過一些較為極端的關鍵詞以及持續性的呼救聲識別等觸發預警。另外團隊在構建系統過程中創新提出構建 “隱私分級管控”機制,對數據進行嚴格加密設置訪問權限,記錄數據調用的訪問日志,確保操作可追溯。不僅如此,團隊還提出此類設備在宿舍、衛生間等私密場所禁用錄音功能,對于識別的疑似欺凌高風險事件僅保留七天,且設備僅部署在本地,不上傳至網絡,以充分保護學生隱私。充分確保 “技術效率不越界,學生隱私不失守”。


家校協同閉環+數字教育模塊,構建“預防-干預-修復”全鏈條
該團隊項目注重技術與人文的深度融合,根據該團隊構建的系統,教師端可實時接收預警線索,系統標記異常后,應結合情境人工復核,最終回歸到人為關懷上,避免機器誤判。家長端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等同步獲取反欺凌教育資源,孩子在校情緒異常預警及事件處理進度,強化家校信息同步。形成“AI傳感器-教師研判-家長守護”協同閉環。團隊調研發現,45.5%的學生不知曉學校舉報渠道,43.7%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存在“縱容欺凌”文化。對此,系統優化教室數字屏幕,定期推送情境化防欺凌課程如:“如何應對語言暴力“,并開通匿名舉報功能,降低學生求助門檻。


調研覆蓋1967份問卷,技術落地兼顧精準性與溫度
團隊深入武漢6所中小學開展實證研究,訪談68名師生及技術企業負責人。結果顯示,52.83%的學生支持引入AI監控但強調隱私保護,教師群體則呼吁“機器預警需結合人工復核”。技術企業代表表示,此類智能設備應用到校園欺凌防治中具有較大潛力,當前智能化程度也足以區分打鬧與欺凌,且誤判率很低,并且單臺設備成本也能控制在幾百元以內,具備規模化推廣可能性。


項目負責人儲貽淦表示:“技術不應替代教育者的溫度。我們希望通過‘機器有精度、教師有溫度、共治有深度’的模式,讓AI成為守護學生的盾牌,而非冰冷的監控工具?!蹦壳埃瑘F隊正與武漢部分學校接洽討論試點,未來計劃通過教育部“校園安全云”平臺推廣,助力教育治理現代化。
專家點評:技術賦能需回歸教育本質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王良順教授表示,該方案創新性地平衡技術效率與倫理爭議,隱私分級管控模型(如區塊鏈數據追溯、定向降噪取證)將技術賦能與德育目標有機結合,為解決校園欺凌的隱蔽性、復雜性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框架,對推動《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智能化治理”目標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為教育領域AI應用樹立標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