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常夢星)在應城市鄉村振興的熱土上,有一群退役軍人脫下軍裝卻不褪本色,憑著敢闖敢拼的勁兒,一頭扎進創業大潮。養龜鱉、種蘿卜、搞生態養殖……他們在田間地頭續寫軍人擔當,成了帶領鄉親致富的“領頭雁”。
“龜鱉女王”程小麗:池子里“爬”出致富路
走進應城市郎君鎮土橋村程小麗的龜鱉養殖基地,池水清亮,成群的龜鱉正懶洋洋地曬著太陽。這位曾在部隊服役2年的女兵,如今是當地響當當的“龜鱉女王”。“部隊教會我咬牙堅持,創業也得有這股子韌勁!”程小麗笑著說。

1999年退役后,程小麗只身闖杭州,從擺攤賣寵物龜起步,一步步干成了種苗批發商。2013年,她帶著積蓄回鄉,砸下1000多萬元,把180畝灘涂改造成30口魚池,專搞觀賞龜養殖。可創業路上風雨不斷——2016年洪災沖走350萬元,2020年疫情斷了銷路,飼料進不來,龜苗餓死大半;緊接著一場大雨,湖水位暴漲,龜塘又遭了殃。
“當兵的哪能認輸?”程小麗咬牙硬扛。在當地政府幫扶下,她重整旗鼓,潛心鉆研特色種龜孵化養殖技術,如今基地年孵化龜苗上萬只,賣到北京、廣東、浙江甚至國外,生意火得忙不過來。她還雇了20多個村民,讓大伙兒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明年再建個育苗溫室,帶著更多鄉親一起富!”她信心十足。
“蘿卜兵哥”許起飛:黃土里“刨”出金疙瘩
黃灘鎮干河村的胡蘿卜基地里,綠油油的葉子下藏著紅彤彤的“金疙瘩”。退役軍人許起飛正帶著工人采收,一筐筐胡蘿卜即將發往全國。“軍裝脫了,但軍人的勁兒不能丟!帶著老鄉致富,就是我的新戰場。”這位36歲的“兵哥”嗓門洪亮。
2019年,許起飛回鄉創辦合作社,把部隊的“精準作戰”用到種地上:精播機、噴灌技術齊上陣,種出的胡蘿卜又甜又脆,畝產6000斤。疫情期間,他二話不說拉上500斤白菜、1000斤胡蘿卜支援火神山建設,“國家需要,老兵隨時上!”
如今,他的合作社從58戶擴到158戶,1000畝地年銷500萬元,帶動20多個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1萬多。“下一步要搞深加工,把‘兵哥蘿卜’品牌打響!”他摩拳擦掌。
“水產司令”程木清:魚蝦滿塘“躍”出好日子
傍晚的陳河鎮梅嶺村,程木清的特種養殖基地里熱鬧非凡——漁網一拉,草魚、鯽魚活蹦亂跳,小龍蝦也張牙舞爪。“這批貨肯定能賣個好價錢!”這位當了25年兵的老班長笑得爽朗。

2007年退役后,程木清用安置費買了挖掘機,先給村里挖塘解旱情,2016年又搞起550畝水產養殖。起初沒經驗,魚苗病死一大片,他急得滿嘴燎泡,但軍人字典里沒有“投降”二字。四處求教、親力親為,硬是從門外漢變成了行家。
如今基地年產值超百萬,帶動30多個村民就業,人均年掙1.5萬。今年他還要上馬深加工,“讓咱退役軍人的魚蝦游得更遠!”
政策撐腰:貸款送上門 培訓教到人
應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已發放退役軍人創業貸款250多萬元,組織農業培訓8場,建成就業創業基地1個。目前全市220名退役軍人成了農業帶頭人,帶動就業超800人。
從握鋼槍到揮鋤頭,這群老兵把軍魂種在了地里。他們用行動證明:只要精神不退伍,哪里都是建功立業的好地方。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