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尾群眾自發來到黃旭華院士的墓地,深切緬懷黃旭華院士。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任勇攝

6月29日,黃旭華院士的追思會在其少年時代求學成長的田墘紅樓前舉行。

6月29日,汕尾群眾自發來到黃旭華院士的墓地,敬獻鮮花,深切緬懷。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涂夢蝶 王俐燃 楊錦英 劉子靚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任勇
6月29日,廣東省汕尾市紅海灣畔,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全國道德模范,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集團七一九所名譽所長黃旭華的骨灰安放儀式,在抗日英烈陵園旁舉行。墓碑后面的石碑上,鐫刻著黃旭華畢生的信念:“此生屬于祖國,此生屬于核潛艇,此生無怨無悔。”
就在儀式即將結束之際,晴朗的天空突降瓢潑大雨。這位為大國重器隱姓埋名三十載的“深潛者”,在天地動容中歸葬生養他的土地。
各界送別
清晨的汕尾紅海灣,天空陰云低垂。田墘紅樓——這座曾名“白沙學堂”的紅色建筑前,人群肅立。黃旭華院士少年時代便是在此求學成長。
6月29日上午8時許,兩位身著白沙中學校服的少年靜靜佇立在紅樓門前,他們是黃旭華院士母校前來送行的學生代表。“此前聽到黃爺爺去世的消息,我們非常難過。”學生唐雨楠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隱姓埋名三十年,為我們國家制造了第一代核潛艇,非常偉大。作為黃爺爺母校的學生,我們會把他報效祖國的理想和精神傳承下去。”
上午9時,追思會正式開始。黃旭華院士的遺像被安放在紅樓大門前。親屬、同事、家鄉干部群眾、師生代表凝望著遺像,共同追憶這位“深潛”一生的科學家。
人群中,黃旭華的侄子黃德睿眼眶泛紅。“三伯伯終于回到老家了,他也放心了。”望著大屏幕上伯父微笑的照片,黃德睿哽咽道,“三伯伯為人很和藹,對誰都是笑呵呵的。他常對我說,希望我能做一個正直有用的人。”
隨后,人們步入紅樓,參觀黃旭華院士生平事跡展。云開日出,陽光灑在紅樓門前那棵大榕樹上。樹下,一塊刻著“英烈精神永存”的石匾,正是黃旭華的手筆。
天地動容
追思會后,黃旭華院士的骨灰被護送至不遠處的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抗日英烈陵園旁安葬。這里,是他最終的歸宿。
墓地周圍松柏蒼勁挺拔,三角梅簇擁綻放。墓碑背后,鐫刻著黃旭華院士對自己人生的剖白:“此生屬于祖國,此生屬于核潛艇,此生無怨無悔。”墓旁靜靜安放著兩塊石刻,一塊鐫刻著他參加核潛艇深潛試驗成功后即興寫下的詩句:“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另一塊則記錄著他簡樸而輝煌的生平。
上午10時,骨灰安放儀式開始。親屬代表輕拭墓碑,將黃旭華院士的骨灰盒緩緩安放至墓穴。現場人員肅立默哀,向墓碑深深三鞠躬,獻上手中的鮮花。
此時,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落下瓢潑大雨,仿佛天地同泣,與這位赤子作最后的告別。
“能回來是舅舅的心愿,家鄉也很歡迎他回來。”黃旭華的外甥陳偉雄對記者說。
心系家鄉
黃旭華與汕尾紅海灣的血脈深情,早已融入家鄉的肌理。
一進入田墘街道,路口醒目的標志牌便映入眼簾,牌子上寫著“田墘——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故里”,還繪有核潛艇模型。街道中心,紅樓巍然矗立。住在附近的街坊大叔曾與黃旭華有一面之緣,他告訴記者:“黃老是個很好的人,他對國家有很大貢獻,我們很為他驕傲。”
2022年元旦,96歲高齡的黃旭華在夫人和小女兒黃峻的陪伴下最后一次回到家鄉。那時黃老已經行動不便,但他興致勃勃,用家鄉方言聊起過去的故事。
紅樓正對面,是黃旭華的母校白沙中學,校名亦由他親筆題寫。前來吊唁的該校教師代表劉瑤瑤是第二屆“黃旭華獎教獎學金”獲得者,同時也是該校黃旭華事跡講解團成員。追思會現場,她指著紅樓前的大榕樹動情地說:“這棵大樹下回憶滿滿,黃院士曾在樹下跟我們一起暢聊未來。作為黃院士母校的教師,我們應當積極把黃旭華精神、核潛艇精神傳播得更廣。”
在汕尾城區鳳翔社區,黃旭華的舊居靜靜佇立。這是一棟3層小樓,黃旭華的家人曾在此居住16年。巷子盡頭的墻壁上,一幅核潛艇主題墻繪十分醒目,墻上懸掛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牌匾。周邊居民說,這里雖不對外開放,但常有游客慕名前來參觀。
為國深潛
黃旭華的一生,是一部“赫赫而無名”的史詩。
他原名黃紹強,為寄托“中華民族如旭日東升”的信念,更名“旭華”。1958年,正在上海工作的黃旭華接到秘密調令,輕裝赴京參與核潛艇研制,成為首批29人之一。他未及與家人告別,只是托人轉告妻子寄來衣物,從此“消失”三十年。
“嚴守國家秘密,甘當無名英雄”是黃旭華的人生信條之一。在渤海灣的一座荒島,面對“一年刮兩次七級大風,一次刮半年”的艱苦環境,他帶領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團隊白手起家。彼時,中國科研人員甚至沒有見過核潛艇的模樣。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成功下水。至1981年,中國陸續實現核潛艇下水、交付使用和導彈核潛艇下水,成為世界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88年,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國之重器鑄就。
1986年底,黃旭華回到廣東老家,含淚對93歲的母親說:“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次年,他的母親從一篇報告文學中得知兒子是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對全家人說:“他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諒解。”
晚年的黃旭華,將滿腔熱忱傾注于科教事業,捐出個人獲得的近2000萬元獎金。2017年,他將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部分獎金捐贈給汕尾中學和白沙中學。此后,紅海灣教育事業促進會設立了“黃旭華獎教獎學金”。
如今,黃旭華的精神在家鄉生根發芽。白沙中學自去年起在高中設立“旭華創新班”,鼓勵學子創新鉆研。華南師大附中汕尾學校也設立了“旭華班”。
教師代表劉瑤瑤的期許代表了家鄉的心聲:“希望同學們在這一份深情厚誼之下,能夠感受到黃旭華院士對他們的殷切盼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