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通訊員 王念
從曾鞏題記到法治守護,千年長渠潤澤熱土。7月5日,湖北省宜城市檢察院檢察官介紹,長渠保護公益訴訟專項行動以來,長渠“病痛”已逐步“痊愈”,“華夏第一渠”正煥發新生。
北宋熙寧年間,襄州宜城縣(今湖北省宜城市)縣令孫永組織修復長渠,恰逢時任襄州知州的曾鞏來到宜城視察民情,在目睹修復后的長渠潤澤萬頃良田后,曾鞏揮毫寫下《襄州宜城縣長渠記》,文中盛贊“溉田三千余頃,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舉眾力而復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飲。”
又是一個千年過去,同一條長渠穿越歷史的塵煙,于2018年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身份蜿蜒于襄陽大地。然而,在襄陽這片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寶地上,長渠也曾受渠道淤堵、水質污染之困。
2024年2月,為守護這條有兩千三百年歷史的“華夏第一渠”,宜城市檢察院積極參與襄陽市檢察院組織開展的長渠保護公益訴訟專項行動。為全面了解長渠現狀,該院檢察干警巡查百里渠線,用無人機記錄下長渠沿線的污水直排、違法搭建、垃圾堆放等“病痛點”,繪制“出長渠生態“傷情圖。
專項行動以來,宜城市檢察院已辦理11件相關的公益訴訟案件,通過辦案,累計督促行政機關清除長渠沿線堆放的生活垃圾60余處,拆除長渠保護范圍內違法搭建7處,挖除違法向長渠排污的兩段暗管共計10米,封堵排污口4處。宜城市檢察院還積極推動長渠保護工作凝聚合力,形成制度。2024年10月,該院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推動將長渠納入河湖長制管理。
經過檢察機關的努力,長渠保護工作逐步走上正軌。2025年3月,長渠立法被提上日程,《襄陽長渠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條例(草案)》也于今年6月通過襄陽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標志著這部守護“華夏第一渠”的專項立法進入最后沖刺階段。
據悉,宜城市檢察院將持續關注長渠保護工作,依法履行公益訴訟法律監督職能,為千年長渠能繼續惠澤宜城這片熱土貢獻檢察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