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那些耳熟能詳的
“數字街坊”
名字從何而來
和平大道、冶金大道的名字
背后又藏著怎樣的故事
“青山那些事”
為你揭曉
青山區街坊的
命名始末

1955年2月15日青山區正式成立,隨之武鋼的籌建工作亦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這時,建設武鋼的大軍10余萬人,從全國各地陸續云集青山。青山區初建,僅有一個方圓不到一二華里的古鎮——青山鎮,一條百來米的老式街道——青山正街,根本無法容納這么多的建設者。

武鋼的承建單位武漢冶金建設公司(一冶前身)在青山鎮東南上坡處的空曠地區,向西南延伸到紅鋼城橋頭,日夜趕建簡易宿舍,用很短的時間建成這么多宿舍,公安、城建部門,一時來不及正式命名,只好叫做“工人新村”。公安機關為了便于管理,從青山鎮上坡處的大片空曠地帶,哪里宿舍先建起來,哪里就叫一村。
因此,從東南絲茅墩起,往西南橋頭村以東止,依次分別叫工人新村一、二、三、四、五、六、七村……

隨之,1956年下半年,從工人村通往武昌區直貫蔣家墩、八大家、任家路的一條水泥大道建成,大道兩旁“蘇聯式”的三層樓四合院宿舍,也一棟棟接連聳立起來,武鋼建設單位和家屬,陸續遷入這里辦公和住家。
公安機關對這些具有永久性的建筑,還沒有命名街道,門牌號碼沒有編排,單位職工家屬遷入的戶口,就無法登記注冊。這對職工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當時,青山公安分局向市公安局匯報。

市公安局工作人員花了大約半個月的時間,拿著圖紙,深入街道居民群眾特別是武鋼群眾中去聽取意見,收集了好多名詞和當地原有的名稱,回到辦公室,拿著《青山區規劃圖》,按照武漢市街道命名的常規方法,擬了好多街、道、巷、里名稱,往圖紙上安。安來安去,都是一些老式名稱。再打開武漢市的《街道名冊》,參考對照,發現重復的太多,也沒有新興工業城區的特點。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再次下到街道、派出所,聽取公安干警的意見。大家七嘴八舌,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見,比如要有新興工業區的特色,要穩定東北工人家屬的思鄉情緒,要從簡命名,方便群眾生活習慣等。

大家紛紛議論時,不知是誰低著頭數青山區規劃圖紙上有多少個方塊,并自言自語地說:“有一百大幾十呀。”這時,工作人員笑著說:“有了,像工人新村那樣用一、二、三、四、五地數下去吧!何必多動腦筋呢!把工人新村的新字去掉,保留一、二、三、四、五、六、七村的叫法。過了橋頭,從蔣家墩開始,一個一個方塊數到羅家路,加上街坊兩字。這既解決命名的冥思苦想,又解決了東北人的思鄉問題,也方便了今后新建的街坊宿舍,依次編排。”
經他這一提議,于是就把臨時叫的“工人新村”去掉“新”字,改為工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以避免與江岸的“工人新村”雷同。再從蔣家墩新建的三層樓房宿舍為起點,按方塊順著往八大家、任家路方向,在規劃圖紙上,順序排出一百多個街坊。

街坊按一、二、三順序排出來后,這樣編排的街坊順序,沒有按照“約定俗成”的常規,沿長江順流而下編排的缺點。這是因為當時武鋼興建宿舍,是以蔣家墩為軸心向西南,逆江而上伸延去的。如果要按常規由長江順流而下的編排,八大家和任家路一帶的街坊有些是空白,失去了順序的價值,不便管理。因此,只好逆江倒數了。

但接著對從工人村通向武昌,八大家通往武鋼廠區大門的兩條大道和兩側的小道命名排序時,就注意這個問題了。一開始從工人村連接武昌區積玉橋的大道準備叫“積玉橋街”。可是仔細琢磨,覺得不妥,不僅沒有把青山這個新興工業城區的面貌反映出來,而且與武昌區混在一起,沒有分開。經請示,市公安局治安處戶政科指出:國家搞工業建設,需要和平環境。此語受到啟發,于是就把工人村通往武昌的大道,叫“和平大道”。

在此基礎上,又把靠大道沿江一側橫向的小道,從現在的武漢科技大學中間東西兩側的一條路取名為“建設一路”,順江而下,排到蔣家墩橋頭,整整10條橫路,就冠以“建設一、二、三、四、五……路”排下去。

從八大家通往武鋼廠區大門這條道,是為武鋼服務而修建的,先準備命名為“鋼鐵大道”,覺得不妥,因為這只反映出鋼鐵生產的一面,沒有把建武鋼這一面反映出來,意思不夠完整。這時,又聯想到武漢冶金建設公司這個名字,從中借用“冶金”兩個字,寓意雙關,把“生產、建設”兩個方面都包含了,就這樣定名為“冶金大道”。
把大道兩旁的橫向小道,分別叫“工業一路、二路、三路……往武鋼廠區方向數去。正好這兩條大道和橫在其中的小道,反映出“建設冶金工業”需要“和平”環境的含意。

另外,武鋼廠區大門一帶,就叫廠前街。武鋼東面,當時有武鐵武昌東站,遂定名為“武東”。在紅鋼城鐵路附近,有一條小溝,是農民雨季排水、旱季抗旱引水的小溝,往來行人不便,修了小水泥橋(原為木板橋),方便行人,大家把它叫“新溝橋”。

至于蔣家墩、八大家、任家路、三弓路等,都是未建區前的一些姓氏村落老地名,現在有的是泛指,而沒有街道實體,有的夾雜在街坊之間,依稀尚存幾戶舊居,或一條小街而已。就沒有取新的街道名稱了。
這些街道、街坊名稱定好了,造冊上報市公安局,同時將取名過程,也一并作了匯報,得到認可,并受到好評說:“有新意。”

1965年上半年以后,紅鋼城(原名和平街)人口日益增多,不便管理,于是將鐵路以南劃出,新成立了冶金街。

在武鋼“O七”工程建設開始時,冶金街又日益擴大,人口不斷增多;武東地區也新擴建了武鋼二生活區。都提出要“一分為二”劃為兩條街。有人建議:“武東二生活區附近有一個‘白玉山’。老街武東名稱不變,新區就叫白玉山街,又美又雅。冶金街劃分出來的地段,就叫新溝橋街。”這一建議經上級批準確定了下來。

后來,紅衛路街以南,武鋼在那里又新建了大面積的宿舍,把它叫“鋼花新村”,就成立了“鋼花村街”。2002年,武鋼萬名產業工人的住宅小區“萬套工程”全面竣工,鋼都花園管委會應運而生。2022年3月1日,經武漢市人民政府批準,青山區全面開展行政區劃調整,鋼都花園撤委建街。
這就是青山區街坊和街道命名的經過和由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