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 (記者張倩倩、通訊員馬玉婷)近日熱播的諜戰劇《沉默的榮耀》中,女英雄朱楓的故事引發廣泛關注。鮮為人知的是,這位傳奇女性的人生轉折,與武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她曾在漢口交通路,踏上從文化救亡到隱蔽戰線的革命道路。

交通路,坐落于江漢區中山大道旁,曾是老漢口聲名遠揚的文化街區。民國時期,這里書局云集、思潮涌動,與上海四馬路、北平琉璃廠齊名,被譽為“漢口文化街”。1938年,正是在這里,朱楓走進了新知書店(后與其他兩家合并為三聯書店),投身抗日文化救亡的洪流。

據南京作家馮亦同撰寫的《朱楓傳》記載,抗戰風云迭起,抗戰時期,因戰亂輾轉,身懷六甲的朱楓離鄉背井,自鎮海一路跋涉至戰時首都武漢。受親人影響,朱楓在武漢進入新知書店工作,參與我黨文化事業。其間,她不僅與朱曉光結為連理,更在書店經營陷入困境時,毅然變賣珍貴首飾,將所得五百大洋悉數捐贈。這筆錢相當于書店初創時的總資本,可謂雪中送炭。后來,她甚至當掉祖傳的三克拉鉆戒,以解采購資金之困。此類“毀家紓難”之舉,在她的一生中屢見不鮮。
老共產黨員徐雪寒曾在回憶文章中佐證了這段歷史,他寫道:“她雖然滿面風塵,像一個中年世俗婦女,但眉宇間有英秀之氣,看去是一個知識分子……”他特別提到,朱楓的捐贈實為對黨的出版事業的無償奉獻,“大大鼓舞了我們在艱苦生活中堅持工作的士氣”。

武漢淪陷前,朱楓撤往湘西,后轉赴浙江,繼續為籌建臺灣抗日義勇隊傾力相助,并向其少年團捐贈衣物、布匹與蚊帳等緊缺物資,拳拳報國之心,日月可鑒。
交通路不僅是朱楓個人傳奇的起點,更是抗戰初期全國文化抗戰的中心。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前,這里幾乎每家書店都在編輯出售抗戰書刊,《抗戰文藝》《戰地》等一大批進步刊物在此誕生。
上世紀30年代,鄒韜奮、徐伯昕等人在上海創立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其中新知書店于1937年底遷往武漢交通路。

如今,交通路已融入江漢路步行街區,舊時書店多已不在,但文化的根脈從未斷絕。2021年,江漢區在此引進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華中首店,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次“文化的回歸”。從朱楓的義舉到三聯的歸來,一段被歲月塵封的紅色記憶,在今天的武漢續寫新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