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過最近熱播的諜戰劇——《沉默的榮耀》嗎?劇里,于和偉飾演的吳石,是一位深藏不露、最終為信仰犧牲的地下英雄。可你知道嗎?這位傳奇人物,他的一段隱秘起點,其實就在武漢。
1911年,武昌城頭一聲槍響,辛亥革命爆發,終結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那一年福州少年吳石在開智學校讀書,他被這場革命的風暴深深地感染,之后毅然報名參加學生北伐軍,從此走上從戎之路。北伐終止后,他被編入了武昌第二預備軍官學校,這是一所培養陸軍骨干的地方,他在這里第一次接觸到系統的軍事教育,也第一次理解了‘家國’這兩個字的分量,2年后他被編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
武漢這座城市的硝煙、江水、與那份青年熱血,也悄悄地烙進了他的命運里。
1938年,抗戰全面爆發后。武漢一度成為戰時首都,全國的軍事情報人員匯聚于此,已經身為參謀本部廳長的吳石負責對日情報工作。武漢會戰前后,蔣介石幾乎每周都要召見吳石一次,探討軍事要務。
在武漢的這段時光里,吳石不僅在武漢大學珞珈山上聆聽過周恩來的演講,還同葉劍英等中國共產黨人有過交往。
“在武漢,吳石的身份,開始變得復雜。他表面是國民政府的參謀高官,但心底那條隱秘的線,已經慢慢通向了共產黨的情報網絡。”從武昌的課堂,到國防部的機密室,從公開的將軍,到隱蔽的戰士,吳石一步步走進那個‘無聲的戰場’ ”他知道,這條路,走下去也許再也回不了頭。
正如《沉默的榮耀》里那句臺詞——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劇里的故事延伸到了臺灣,而現實中的起點,卻是這里——武昌、珞珈山、長江邊的課堂。那個年輕的將軍,從這里走向了他生命中最沉默、也最光榮的戰場。今天,我們站在珞珈山上,還能聽見風吹過松林的聲音。那或許,就是歷史在低語。
吳石的故事,不只是一個諜戰傳奇,它更像是一段從‘青年學堂’到‘民族覺醒’的旅程。他的沉默,成就了信仰的聲音。那份榮耀,不在喧囂中,而在歷史的深處。(文字/出鏡/拍攝/剪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