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玉麟 通訊員 王桐貴

演出現場觀看文藝表演。(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玉麟 攝)
當小說中的主人翁朗誦著書里的句子、書籍中的人物與獲獎作者同臺領獎時,當臺下觀眾一起揮舞著手中的點點星光燈……這一刻,“長江文脈 源遠流長”的感覺被具象化了。

書中人物話劇式的表演,背后是對應的獲獎作品名稱。(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玉麟 攝)
10月18日晚,作為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子活動之一,由中國作家協會、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北省作家協會、湖北大學聯合主辦的“遇見長江”文學周——“湖北文學之夜”在湖北大學禮堂璀璨上演。
本次晚會以“青春江河·文耀荊楚”為主題,打破文學盛典活動的儀式化框架,通過音詩樂舞、情景演繹、影像燈光等多元藝術形式,融合科技與藝術,呈現了一場文學與青春交相輝映的視聽盛宴。
“長江文脈”的青春流傳
活動現場發布了第二十二屆新青年小說大賽、“荊山楚水?荊風楚韻——筆尖上的湖北”主題征文優秀作品,全面展示了湖北新大眾文藝創作的嶄新氣象和青年作家群體的蓬勃風貌。
當晚,中國作家協會、省委宣傳部、團省委、省作協、湖北大學等有關領導,省內外高校負責人以及來自長江流域13個省(區、市)的作家、評論家齊聚江城,共襄盛舉。

新青年小說大賽一等獎獲獎者領獎。(記者 李玉麟 攝)
湖北文學之夜以文學為媒,凝聚起青年群體的創造活力,傳遞出荊楚文化的獨特韻致與時代擔當;以長江為脈,構筑起推動長江文化交流、展現中華文明魅力的重要平臺,成為湖北省深入實施文化創新戰略、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生動實踐。

文藝演出現場。(記者 李玉麟 攝)
文藝表演與頒獎融合 打破舞臺和書籍的界限
晚會以暖場專題片《長江:文學之河》開篇,循著江流脈絡展現長江與文學的相映相生,帶領觀眾沉浸感受“長江是文學追夢人的追溯與召喚”。在序章《江河所賜》中,舞蹈與編鐘古琴交織,詩歌與影像交融,荊楚文脈在光影中流淌。
整場晚會分為“江天激浪”“沃土生華”“星河弄潮”三大篇章:上篇聚焦青春創作,節目《少年》《破繭尋光》《青春的N次方》展現青年文學的理想與力量;中篇描摹荊楚煙火,《這方煙火》《巴東的冬天》等節目以生活溫度映照文學深情;下篇彰顯文脈傳承,《追光》《代表作》《燈火里的中國》以詩樂舞形式致敬先賢、歌詠時代。現場頒獎與表演交織推進,在《長江之歌》的合唱聲中將全場氛圍推向高潮。

“荊山楚水·荊風楚韻——筆尖上的湖北”主題征文一等獎獲獎者領獎。(記者 李玉麟 攝)
展現了新時代長江流域青年作家的精神風貌
據了解,晚會現場發布的獲獎作品中,由湖北省作家協會、湖北省學生聯合會和湖北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二十二屆新青年小說大賽共征得稿件352篇。經評委評審,湖北大學楊琴《遇山》等5篇作品榮獲一等獎,8篇作品榮獲二等獎,10篇作品榮獲三等獎;武漢大學等8所高校獲“優秀組織獎”,吳昊琳等8位教師獲“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遇山》講述27歲辭職的徐遠寧,乘火車硬座赴成都散心時,與大三女生曾安因晚霞相識,結伴開啟散心的旅程,對“催婚”“辭職”等社會議題進行了現代青年式的探討。《蝴蝶的尖叫》通過講述西南邊境小鎮中,姚瑤被傳“紅顏禍水”,何奶奶將她隔離隱居,“我”是她唯一的童年玩伴,最終姚瑤“羽化成蝶”的故事,探討了女性成長議題。參賽作品的立意都非常新穎、筆觸鮮活,集中展現了新時代青年作家的精神風貌與文學擔當,呈現出當代高校文學創作的蓬勃氣象與青春風采。
由湖北省作家協會主辦的“荊山楚水?荊風楚韻——筆尖上的湖北”主題征文活動自啟動以來,吸引全國文學愛好者踴躍參與,共收到投稿1842篇,經專家嚴格評審,最終評出一等獎4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20名、優秀獎50名。作品體裁廣泛、風格多樣,涵蓋生態文明、鄉村振興、城市記憶、文化傳承等多個領域,生動書寫新時代的荊楚故事與人民心聲。
青春與江河同奔涌,文學與荊楚共璀璨。此次湖北文學之夜以“節目為體、文學為魂”的創意設計,讓頒獎成為故事的延伸,讓文學融入舞臺敘事,實現了文學影響力的跨界表達。
這既是長江文脈的生動傳承,也是青春文學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湖北文學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服務文化強省建設大局的集中展現,為湖北文學“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注入了新的青春能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