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鄒景根、甘曉燕)“鄖西縣成功完成鱖魚苗人工繁殖,這是鄂西北首次開展鱖魚苗本土化人工繁育、配合飼料人工馴化和商品鱖養殖技術。”6月12日,在鄖西縣名優水產苗種繁育基地,一尾尾開口三天的鱖魚“寶寶”,正成群結隊地在水中暢游,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黃永濤介紹,湖北省是全國最重要的淡水魚生產基地,鄖西縣與武漢市、洪湖市、仙桃市等地一起,構建全省苗種保障體系,將有效改變全省長期依賴南方鱖魚苗的現狀。

講解鱖魚人工繁育關鍵技術。 通訊員 供圖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鱖魚俗稱桂魚,是中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市場銷售價格約為50~120元每公斤,被譽為“富貴魚”,養殖前景廣闊。
然而,鱖魚在圈內出了名的難養,難在食性很“倔”,終生只吃適口的活魚,拒食人工飼料。為了攻克這一養殖難題,鄖西與湖北水產科學研究所密切合作,成功突破配合飼料替代活餌馴化養殖鱖魚技術。
本次在鄖西推廣應用的是懸浮活性飼料馴養鱖技術,將鱖魚馴飼成功率提高至80%以上,馴化周期縮短至21天,科技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鱖魚專用懸浮膨化飼料配方及工藝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苗種自繁、飼料自制,訓食、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全產業鏈。
今年,在鄖西縣名優水產苗種繁育基地,收集養殖了2000余組、5000余尾的翹嘴鱖、大眼鱖、斑鱖三種鱖魚親本,與以黃永濤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工作站合作開展鱖魚人工繁育,并推行懸浮活性飼料馴養鱖技術。
本次從中擇優挑選了48組96尾翹嘴鱖魚親本,通過人工催產,成功產卵200萬余粒,受精率達到90.2%,預計培育寸片苗種20萬尾。“每20分鐘要洗刷一次濾網,加強水流;每5個小時要用顯微鏡觀測發育情況。”團隊核心技術骨干、高級工程師吳凡說,這批鱖魚苗培育至3-5厘米即可開始人工馴化攝食配合飼料,養殖4-5個月就可達到上市規格,對待它們得比照顧初生嬰兒更要用心。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苗種是漁業的基礎。鄖西縣加強水產苗種建設,開展翹嘴鲌魚苗自繁自育,組織生產鰱鳙、鯉鯽等常規魚苗,馴化飼料鱖魚,保障優質水產苗種供給。同時,大力推廣“內循環養魚”“魚藕共生”“漁光互補”等綠色生態養殖模式,構建了魚苗繁育、生態養殖、品牌打造、產品加工和休閑漁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今年,全縣已投放各類魚苗600噸,生態漁業養殖面積達3.2萬畝,設施漁業養殖水體達32萬立方。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