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向繼華 章偉 董謙)吃一餐色味俱全的合碗席,喝一杯清香撲鼻的飛云山綠茶,看一場熱情激蕩的上庸滾龍,聽一曲唱腔濃郁的堵河皮影戲,講一段趣味橫生的“女媧傳說”,上一堂妙手生花的剪紙課,在不斷升騰的煙火氣中,近距離感受竹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剪影,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守護國家和民族的智慧結晶,有利于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
保護為先 讓非遺“興”起來
竹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豐富的非遺資源,近年來,竹山縣聚焦十堰市委“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目標定位,扎實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傳播渠道不斷拓展、應用場景不斷豐富,通過探索“非遺+”模式,走出了一條傳承保護與衍生發展相結合的新路子,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在雙向奔赴中出圈出彩。
在竹山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傳統技藝,從老一輩手中接過接力棒,薪火相傳,成為非遺傳承保護的新生力量。80后柯權憑借過硬的技術和良好的口碑讓官渡木椅煥發新生機,遠銷北上廣等地; 90后的周坤因剪紙特長留在武漢商學院任教,將堵河剪紙傳授給二十多個國家的留學生,讓竹山非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他們融合傳統技藝和現代創新創意,讓非遺活色生香,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竹山合碗席。章偉 攝

竹山牌子鑼全體傳承人在堵河岸邊開展常規訓練。賀茂堂 攝

圣水湖旅游區打鐵花。章偉 攝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當旅游邂逅“非遺”,能玩出怎樣的“文化味兒”?在竹山縣桃花源街區,選材講究、口感鮮美的竹山合碗席成為游客慕名前來的招牌菜肴;上庸鎮民眾表演的“上庸滾龍”成為重大賽事活動的暖場重頭戲;圣水湖旅游度假區推出的非遺打鐵花,為市民游客展示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城關鎮群眾表演的竹山牌子鑼,豐富的曲牌、優美的旋律、多彩而獨特的演奏形式,給觀眾們帶來了歡樂和笑聲;女媧山景區,游客們在登高祈福,聆聽女媧傳說、體驗女媧文化;武陵峽景區,響徹山間的官渡民歌,唱出了當地群眾對生活的熱愛,對家鄉的眷戀,對文化的傳承,也傳遞著竹山文旅好聲音。
宣傳引導 讓非遺“活”起來
為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竹山縣在女媧山風景區建成集作品展示、技藝體驗、文化科普于一體的沉浸式非遺館,市民和游客可以近距離感受指尖上的竹山“非遺”。該縣在官渡鎮連續舉辦五屆秦巴民歌賽,來自重慶、神農架以及竹溪、房縣、丹江口等地多名民間歌手同臺競技,官渡民歌在磨煉之中不斷成長壯大,從鄉野山歌上升到省級非遺。
今年6月,十堰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社區、進校園、進景區、進鄉村宣傳展示活動在竹山縣桃花源街區舉行。此次活動以“非遺+旅游”“非遺+展演”“非遺+購物”“非遺+美食”等形式呈現,活動期間,除了舉辦盛大的啟動儀式和精彩紛呈的非遺節目展演,來自全市的50余個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線上線下觀眾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竹山作為本次活動主會場,不斷融合竹山多種非遺元素,持續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竹山非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堵河皮影。章磊 攝
官渡民歌。章偉 攝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去年,由竹山縣委宣傳部、縣文旅局、縣新聞出版局、縣文聯、縣融媒體中心、縣檔案館共同編撰的該縣首部非遺類文化叢書《竹山非遺》出版。《竹山非遺》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個章節,本書收錄了女媧傳說、綠松石雕刻技藝、堵河剪紙、堵河皮影、官渡民歌、竹山牌子鑼、竹蔑編織技藝、上庸滾龍、官渡木椅、竹山合碗席、竹山懶豆腐、竹山面塑、竹山花鼓船歌、竹山綠茶制作技藝、官渡山野菜制作技藝、柳林臘肉制作技藝等非遺文化。該書的面世,對研究竹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科普價值,有利于更好地傳承竹山文化、賡續竹山文脈。
場景煥新 讓非遺“潮”起來
非遺,連接百姓生活,融入人間煙火。傳統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實現靜態展示與活態演繹相互補充、良性互動,探索出了一條具有竹山特色的非遺傳承發展之路。
竹山桃花源街區。章偉 攝
入夜后,竹山桃花源街區燈火璀璨、人潮涌動。沖天而起的音樂噴泉,縱橫交錯的光影交織出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畫面。坐落于堵河河畔的桃花源街區,作為探秘“武陵峽桃花源”的“驛站”,依據竹山縣城“兩河三岸,水繞三方,山圍四面”的獨特地理風貌,將現代潮流文化與女媧文化、民俗文化進行全新包裝與升級,打造集“食、游、購、娛、體、展、演”于一體的獨具地域特色的沉浸式文旅休閑街區。形成“女媧補天地 人間桃花源”的特色文旅品牌。
夜幕下的桃花源街區一角。章偉 攝
游客置身其中,可以觀看國家級非遺《女媧傳說》故事片,聆聽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搭紅蓋頭入洞房》傳說故事,參觀以其為題材的綠松石雕刻;可觀賞絨花與竹山綠松石的巧妙結合的頭飾、發簪、胸花、擺件,沉浸式體驗“非遺”+“地標”擦出的文創大IP;可以近距離體驗堵河剪紙、上庸滾龍、堵河皮影、花鼓船歌等;還可以看高腔戲、賞漢服秀、逛美食街、賞堵河景,品嘗竹山蒸盆、合碗席、懶豆腐、官渡山野菜、柳林臘肉,喝竹山綠茶,聽官渡民歌……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老少咸宜的非遺展示,可咸可甜的消費項目,讓竹山桃花源街區開街即人氣飆升,熱度不減。
傳承創新 讓非遺“火”起來
唯有“連接現代生活”,非遺才能“綻放迷人光彩”。竹山正在努力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更多的非遺項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展品”變“產品”,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力求讓它們真正從歷史中走出來,融入時代,走進生活,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食”得人間煙火,綻放迷人光彩。

《堵河剪紙》 亮相世界軍運會。周坤 攝

上庸滾龍在桃花源街區巡演。章偉 攝
非遺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方水土的根與魂。保護,讓非遺遍地開花;傳承,讓非遺百花齊放;弘揚,讓非遺花繁果碩。近年來,竹山綠松石雕刻技藝作品《五子賀壽》亮相成都國際非遺節;竹山剪紙亮相武漢世界軍運會;官渡民歌亮相央視大舞臺,官渡木椅遠銷北上廣;竹山堵河皮影戲參加北京恭王府展演;竹山綠茶在周邊縣市區頗具盛名,俏銷全國各地遠至海外;上庸滾龍多次參與大型活動開幕式,竹山合碗席喜迎八方賓客。
竹山,傳承著荊楚文化根脈,匯集秦巴文明風情,孕育了多元融合,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非遺項目成為拉動當地經濟和就業增收的知名品牌。下一步,竹山將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非遺工作理念,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進活化利用發展,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當代、服務發展、促進產業、造福百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