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戴妙)筆者7月16日從十堰市張灣區黃龍鎮獲悉,該鎮以鄉村建設“六件事”為抓手,堅持共同締造理念,立足鎮情實際,以試點創建實現示范引領,一線式、閉環式抓落實,持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新鄉村。
群眾唱主角,養老照料更貼心
“早上有包子、豆漿、稀飯,還有各種面食,清淡軟和,很適合我們老年人。”在張灣區黃龍鎮幸福食堂,村民王大爺邊吃早餐邊稱贊道。
堰石村有村民355戶1315人,其中高齡、空巢老人較多,他們生活行動不便,一日三餐成為難題。為滿足失能、失智、獨居、高齡等老年人的就餐需求,鎮村干部通過戶戶走到征集意見,場院會進行討論,針對轄區老人眾多的情況,由堰石村提供場地,鎮政府籌資50余萬元,利用安置區內閑置的門面房,建設幸福食堂。

幸福食堂。 通訊員 供圖
“幸福食堂主要面向堰石村及附近村60歲以上老人,開業以來已解決附近1000余名老人的就餐難題。”堰石村黨支部書記劉勇介紹,在幸福食堂,老人就餐分年齡階段享受優惠,60歲至90歲的老人每人每天三餐費用不超過12元,90歲以上的老人可免費就餐。
食堂每日將菜品在公開欄公布,并設置留言板,征求群眾用餐意見。食堂內還配有閱讀室、娛樂室、保健室等6個功能室,為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務。該鎮抓住共同締造示范創建契機,在試點堰石村先后召開群眾屋場會和村民代表會13次,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實現了“精準服務、共享共贏”服務標準,打通了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要事齊商議,污水處理更安心
“老街以前沒有實現雨污分流,一到夏天異味較大,現在污水管網建成后,街上沒有異味了,環境也越來越好。”黃龍灘村民張玉湘說。
據悉,該項目共完成管網建設10公里,修建檢查井445座,恢復黑化路面6000平米,新增污水提升設備2套,因黃龍鎮地勢較低,污水收集到沉砂池后,通過機械格柵過濾,再通過污水提升泵送往鎮東污水處理廠處理。

污水收集系統完善及提升改造。 通訊員 供圖
黃龍集鎮片區位于犟河下游,水源區生態環保極端重要,黨群代表多次反映污水處理系統提檔升級事宜,后通過積極爭取南水北調對口協作項目,實施集鎮片區污水收集系統完善及提升改造項目,經涉及村(社區)村居代表大會商議并報批后確定,主要為黃龍集鎮沿316國道以及犟河周邊范圍,包含黃龍老街及周邊小區建設雨污管網。項目實現了集鎮片區管網全覆蓋,達到雨污分流的效果,同時將污水收集至鎮東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后達到地表Ⅳ類水。
該鎮主要負責人介紹,農村污水處理事關水源區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實現轄區群眾應納盡納,對轄區污水進行分散、就近處理,生活污水應收盡收,惠及居民達6000多人,對改善犟河流域水質和集鎮生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眾人齊參與,幼兒托幼更放心
一放假,家住東灣村的鮑小熙和小伙伴們就來到了家門口的活動中心。今天這里要放電影,這是她們最喜歡的節目。
張灣區黃龍鎮東灣村,距離城區23公里。全村0到3歲的兒童有35人,3到18歲的有102人。村民以農業生產、外出務工為主,孩子的教育陪伴成了大家伙最放心不下的問題。

養老托幼中心。 通訊員 供圖
東灣村黨支部書記何杰介紹,村里通過召開群眾會、院子會廣泛宣傳,依托村級老年大學的場地,搭建了兒童活動場所。結合文明創建工作,完善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愛心驛站功能配套,招募暑期大學生志愿者,輪流提供托管服務,免費輔導幼兒及小學生學習功課、閱讀經典。堅持普惠原則,接收附近2-5歲的幼兒以及留守兒童,開展托幼托管服務,滿足鄰近村社區的入托需求,既解除了學生家長務工、農忙期間的后顧之憂,也為轄區少年兒童筑起了一片快樂天地。
托育一個孩子,就是守護一個家庭,更是留住一個勞動力。鎮黨委主要負責人表示,隨著鄉村產業發展和托幼中心等配套設施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留在村里發展,現在全鎮共有蔬菜基地2400畝,日均可產蔬菜8萬斤,戶均增收達7000元以上,育幼有著落、致富有奔頭、前途有保障,為全鎮經濟發展起到了良性作用。
建設大家管,公路養護更舒心
“以前這是一條坑坑洼洼的路,現在好啦,出門再也不用擔心‘拖泥帶水’了!”獅子溝村四組的村民無不高興地說。
村民所說的道路是位于獅子溝村四組的一段村級公路,全長約4000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直是本組村民出行的痛點。
為著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群眾的生產效率和幸福指數,該鎮借助共同締造的東風,將同類條件的公路建設納入共同締造項目建設清單。建設前期,村兩委組織召開專題會議,成立工作專班,通過全面入戶走訪、召開理事會、屋場會等方式,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同時結合實際制定建設方案,順利實施農村道路工程。

公路提檔升級。 通訊員 供圖
截至目前,鎮轄區朱五路提檔升級、獅子溝村公路提檔升級、大溝村水毀道路橋梁恢復等均已完工,斤坪-李家灣段防護欄完成投放,相應的路肩、排水溝、生命防護欄等設施完善到位。同時,鎮黨委充分利用本次項目建設的契機,發動群眾對房前屋后進行場地平整、植被覆蓋、墻壁粉刷、水溝清淤等,構建“外通內聯、安全舒適、路域潔美”的農村交通運輸網絡,從鄉村路著手,賦能添彩鄉村振興,以路興業、以路興游,助力鄉村建設。
效果眾人評,垃圾分類更入心
在黃龍鎮回龍村,保潔隊隊長陳映富風雨無阻,每天在生活垃圾定點投放驛站進行垃圾清運,確保有害垃圾當天處理不過夜。為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治理,該鎮利用“全國文明村”回龍村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的有利條件,竭力打造農村垃圾分類示范點。
“村里一天兩次上門回收垃圾,如果能準確分類了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就能獲得愛心美德公益超市的積分,這些積分累積起來能到愛心超市兌換獎品。東西不多是個彩頭,現在我們天天打掃得可勤了,正在攢積分呢……”村頭的朱大爺笑著說。
破解生活垃圾處理難題,源頭分類是最難的環節。該鎮借鑒學習“兩類四分法”,辦法簡單易懂,村民們一目了然。由村集體免費投放分類垃圾箱,佐以愛心超市積分兌換制度,激發了村民進行垃圾分類的自覺性,村里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
在戶上采取二類四分法,干濕兩類分開后集中轉運到垃圾分揀站,按照可回收、易腐、有害、其它進行分類,采取戶上分類、組上保潔、村上轉運方式,常態管理到位,用愛心超市積分兌換鼓勵農戶自覺分類投放,從源頭破解分類難題。截至目前,該鎮回龍村試點組織環境衛生大評比7次,節約2名環衛工人,常住人口200余人均主動參與垃圾分類,“五堆十亂”治理卓有成效,做到了垃圾日產日清,全國文明村品牌更加閃亮,“分”出了和美鄉村的新風尚。
成果人人享,廁所改造更暖心
“這個化糞池建好后,廁所使用起來確實方便,一點臭味也沒有”,家住黃龍鎮鮑灣村三組的李女士滿意地說。
該鎮相關負責人劉兆平介紹說,“黃龍鎮是農業大鎮,水系發達,常住人口多,農戶居住較為分散,糞水直排一直以來影響著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群眾生活水平。廁改之初,很多農村老人習慣使用旱廁,不愿意廁改,工作進展緩慢,為此,我們選擇到群眾基礎較好的鮑灣村作為廁改工作試點。”
“為打破部分村民不愿意接受廁改的僵局,村上先是上門做工作,在每個小組改造1戶黨員示范戶,讓大家參觀學習。再組織召開場院會,宣講政策,群眾放下了心理包袱,當年我們全村就改造了68戶。”鮑灣村黨支部書記李合義回憶時說。

農村廁所改造。 通訊員 供圖
鎮黨委因地制宜、科學引導,采取“統建+自建”的雙線方式,鼓勵村民進行廁所革命。堅持建管用并重,將農村廁所改造與使用管護一體謀劃、一體設計、一體建設。對分散農戶修建水沖式廁所,對集中居住農戶,新建三格化糞池,各農戶污水通過污水管網集中排放過濾。截至當前,黃龍鎮累計實施廁所革命700余戶,全鎮無害化廁所達標率89.25%。通過深入推行廁所革命,進一步保障了群眾的身體健康,實現了美好環境的保護成果人人共享。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