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張揚 通訊員王威 成順)利用“大數據”分析深挖非法捕撈團伙,緊盯涉漁餐飲場所,從餐桌到水域實施全鏈條監管 。3月31日,武漢市公安局宣布,自2020年以來,已運用信息化技術破獲非法捕撈刑事案件85起、行政案件36起。
近年來,武漢警方依托大數據、信息化推動“傳統警務”向“智慧警務”轉變,加強涉江違法犯罪的全要素掌控、全時空監控、全方位聯動,服務“長江大保護”國家戰略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民警通過打擊非法捕撈犯罪信息化平臺,能實時查看全市各水域視頻監控畫面(通訊員供圖)
“數據分析”挖出非法捕撈團伙
2020年8月初,武漢警方在利用數據分析涉漁警情中獲取線索,新洲區某水產批發市場有人售賣江魚。新洲區分局專班民警順線深挖,發現在轄區沙河辛沖河段有人非法捕撈。8月19日凌晨,新洲警方組織50多名警力前往布控,當場抓獲非法捕撈團伙成員10名,扣押運輸車輛5輛、船只1艘、漁網200余米,查獲漁獲物1078公斤。經查,王某元等人趁汛期河水暴漲之機,在沙河段水域使用“攔河網”等禁用漁具非法捕撈,漁獲物銷售至當地水產批發市場,非法獲利20余萬元。
非法捕撈活動“發生在江面,根子在岸上”,武漢警方緊盯“捕、購、銷、食”四個關鍵環節,于2020年7月搭建了“長江大保護”大數據能力平臺,聯合農業農村、市場監督、水務等部門,將全市水產品交易市場、涉漁餐飲場所、漁具銷售店鋪等場所及退捕漁民、漁船等信息進行整合,通過數據分析對異常情況及時預警,構建起一條從餐桌到水域的監管全鏈條。目前,該平臺已整合各類涉漁基礎信息19類3萬余條,實現全要素一圖展示、一鍵查詢。
2020年以來,武漢市公安局運用信息化技術破獲非法捕撈刑事案件85起、行政案件36起。
“夜視眼”讓不法分子無所遁形
“看,岸邊有個人!”2020年7月28日晚8時許,在武漢武湖一區駐守點的民警緊盯顯示屏,屏幕連接著湖邊架設的A型重載云臺,夜幕下的湖岸并非一片灰黑,1公里外的武湖東南岸,一個黃色的人形十分明顯。民警迅速駕駛快艇前往事發地點,將目標人員驅離。

警方紅外線監控等智能設備監管非法捕撈活動(通訊員供圖)
“A型重載云臺是一種全天候超望遠監控設備,具備紅外熱成像功能,最大支持30倍的變焦,可以在漆黑的夜晚下發現幾公里外的人影。有了它,夜間非法捕撈活動無所遁形。”民警介紹。
近年來,武漢市公安局加大沿江視頻監控建設,目前已實現中心水域視頻全覆蓋。在重點水域,布建雷達、紅外線監控等智能設備;在郊野荒僻區域,則利用無人機巡航監管,及時掌握非法捕撈船只動向規律。目前,長江沿線各閘口、武湖、梁子湖等部位已配備40余臺無人機,通過設置任務規劃路徑,實現無人機自主巡飛。民警通過打擊非法捕撈犯罪信息化平臺,能實時查看全市各水域視頻監控畫面并預警。此外,警方還在進出武漢市長江水域的漢南、金口、白滸山,安裝了3套電子巡航系統,實現了“進城過濾,全域封控”。
“一網共治”守護一江清水
2021年3月15日,武漢警方與長航公安聯手,在江夏區豐德碼頭附近水域,查獲一正在作業的非法運砂船,抓獲嫌疑人5名。
武漢警方充分發揮水警專業隊伍的作用,與各部門開展全方位聯動,會同長航公安,聯手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部門,健全情報共享、會商研判、案件移送等制度,開展常態化“聯巡、聯查、聯打、聯治”,最大限度擠壓非法捕撈犯罪空間。通過持續嚴打共治,全市涉漁警情大幅下降,“電毒炸”等非法捕撈犯罪基本禁絕。如今,武漢的長江上看不見一條漁船,也看不到一張漁網。

警方利用無人機巡航監管,及時掌握非法捕撈船只動向規律(通訊員供圖)
此外,武漢警方聯合市水務局,進駐全市各砂石集散中心,阻斷非法江砂運輸渠道,打擊“非法采砂”;聯合市生態環境局,服務、打擊生產企業、船舶在水域的“非法排污”;聯合市交通運輸局,開展兩江岸線整治,服務碼頭管理和“非法碼頭治理”。
據武漢市公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武漢警方正會同農業農村、水務、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部門,以打擊非法捕撈、非法采砂、非法排污、非法碼頭等“四非同禁”為重點,統籌開展信息化實戰平臺建設,推進城市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城管執法、資源利用等領域“一網共治”,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