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們正以昂揚奮進的新姿邁向小康新征程。回溯歷史的長河,在奔向小康的路上,總有一些故事和瞬間讓人銘記和感動。近日,由海南省委宣傳部主辦,各市縣黨委宣傳部協辦,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承辦的“我們的小康路”作品征集活動正式啟動,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將依據作品線索深度探訪,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敬請關注。
打贏脫貧攻堅戰,事關全面小康的質量和成色。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社會實踐中,海南作家王振德是一個記錄者。

王振德
王振德是海南出版社退休編審,從1988年來瓊,到2019年退休,30多年來,他筆耕不輟,書寫海南的鄉土文化,見證脫貧攻堅給海南鄉村帶來的巨變。在“我們的小康路”作品征集活動啟動后,王振德分享了《水調歌頭.登吊羅山有感于黎苗脫貧故事》和馬鞍嶺騁思拙著《火山人家》代自序兩篇文稿。
“1988年剛來海南一周后,我就去了馬鞍嶺火山口,神秘的火山文化讓我很感興趣。”從此,王振德與火山結緣。2013年暑假,王振德開始在石山鎮集中采寫。一年的時間,王振德走遍了石山鎮的大小村莊,翻閱了大量縣志、鎮志等史料,引導村中老人回憶過往,記錄最真實的火山文化。
那時,石山鎮正在建設美麗鄉村,一個依托火山文化打造的“明星村鎮”已初具雛形,許多大學生陸續返鄉創業,王振德記錄下了即將騰飛的石山鎮。
2016年12月,王振德的長篇文化散文《火山人家》新書首發,書籍以詳實的圖文、詩意的筆調,記錄古村的變遷,將石山鎮的火山文化娓娓道來,馬鞍嶺騁思拙著《火山人家》代自序正是《火山人家》的序。

書影
2015年,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角響徹祖國大地,瓊州兒女也向脫貧攻堅發起最后的沖鋒。各項幫扶產業陸續在石山鎮落地,火山石斛、火山荔枝等品牌相繼走出山村,火山生態文化游走紅,火山文化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
每當王振德帶朋友走進石山鎮,他總能看見新的變化。
王振德的步伐沒有止步石山鎮。最近,王振德新創作的小說即將寫成,小說角色都有原型,那是他采寫脫貧攻堅故事時遇到的人。
2019年,王振德客居陵水、保亭8個月,采寫黎族、苗族人民的脫貧故事,其間,他前往陵水本號鎮、三才鎮,保亭什玲鎮等地,記錄貧困戶、村民、扶貧干部眼中最真實的脫貧攻堅。王振德在采寫中,遇到了扎根山村的農業專家、鞠躬盡瘁的第一書記、自強不息的貧困戶、熱情善良的黎族人家,還有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這些人給他帶來無數感動的瞬間。
在采寫過程中,王振德登上吊羅山,心緒難平,寫下《水調歌頭.登吊羅山有感于黎苗脫貧故事》,記錄下這段特殊旅程中的所見所思。三色飯、草寮屋、黎寨……王振德不吝筆墨,生動描繪了少數民族同胞生產生活場景,還用千年樹齡“吊羅神樹”陸均松寓意扶貧英雄,對黎族苗族百姓有求必應。
“十載披堅執銳,萬戶脫貧致富,別墅享洪福。”脫貧攻堅給少數民族同胞帶來的影響是深刻的,王振德這樣形容村寨的變化。
王振德還記得,在陵水本號鎮,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和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少數民族村寨的特色不斷被發掘,村莊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保留和傳承。走進保亭三道鎮什進村,茅草屋被一排排黎族風情的別墅替代,這個原本普通的黎村通過引入企業建設旅游景區,與檳榔谷景區利用“大區小鎮”旅游新模式,讓村民深度參與旅游開發,建設家鄉的同時脫貧致富。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王振德認為這是脫貧攻堅中最典型的中國智慧,在實實在在增加貧困戶經濟收入的同時,調動貧困戶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斷貧困代際傳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新作即將完成,王振德忍不住跟記者分享了書中的細節。
“每一個角色都糅合了好幾個人的特質,展現了脫貧攻堅中不同群體的重要角色。”王振德告訴記者,新書以流傳在黎族神話故事里的創世神大力神為書名,講述了一個農業專家帶著一家人回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故事。
記錄脫貧攻堅,文學不能缺席;書寫小康之路,作家應有擔當。王振德希望,他能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文字濃墨重彩地再現瓊州兒女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責任與擔當,描繪全面小康新畫卷。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鐘圓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