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邱玲鵬 肖慧婷)一面泛黃的紙張,用毛筆從右向左豎行書寫著清晰的黑字,落款處寫著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位女庭長的名字——閔丹桂。這是中國共產黨現存最早的法律文書《黃安縣蘇維埃政府革命法庭布告》,是珍藏在黃岡市七里坪革命法庭舊址的國家一級文物。
8月30日,湖北省司法廳、湖北省普法辦聯合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舉行的好一個活“法”——“荊楚民生觀察團”普法主題調研第二站走進黃岡市,20余名法學專家、政協委員、知名律師、主流媒體記者、資深網評員、網絡大V以及大學生記者等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助力湖北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為主題,深入董必武紀念館、七里坪革命法庭舊址、七里坪鎮八一村等地,走基層、探一線,著力宣傳湖北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貫徹情況及生動實踐,奮力譜寫湖北法治建設新篇章。

“荊楚民生觀察團”走進黃岡市開展普法主題調研。周光潔 攝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傳承紅色法治基因,建設一批以紅色法治文化為主題的高質量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也是“八五”普法規劃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黃岡市結合工作實際,立足地方文化特色,積極傳承紅色基因,著力講好法治故事,圍繞弘揚紅色法治文化做文章,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氛圍日益濃厚。
“每3名紅軍戰士中就有1名是紅安人,每4名紅軍英烈中就有1名是紅安籍。”30日上午,“荊楚民生觀察團”來到“中國第一將軍縣”——紅安縣,走進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董必武紀念館,瞻仰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董必武光輝的一生。

“荊楚民生觀察團”走進董必武紀念館。聶榮華 攝
“董老被譽為新中國法制建設奠基人。新中國成立后,他曾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政治法律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率先提出了‘依法辦事’的治國主張,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治思想。”紅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縣總工會主席熊孟元介紹道。
以董必武紀念館為基點,紅安縣提出“樹立一個標桿,建設三個一批”的工作任務,將董必武法治文化陣地打造成省級法治文化標桿陣地,在各機關單位建設一批法治文化亮點陣地、在各鄉鎮建設一批法治文化特色陣地、在各村(社區)建設一批與美麗鄉村融為一體的鄉村法治文化元素陣地,從而形成以紅色為基準,以法治為架構的多元化法治文化陣地集群。
據悉,黃岡市現有2個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16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45個省級法治文化示范點、26個省級法治建設示范單位,法治創建數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隨后,“荊楚民生觀察團”來到中國革命第一法庭——七里坪革命法庭舊址,它也是黃岡市第二個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1927年4月,七里坪革命法庭根據董必武的指示成立,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現存最早的基層革命法庭。
《湖北省懲治土豪劣紳條例》、中國共產黨現存最早的法律文書《黃安縣蘇維埃政府革命法庭布告》、首任庭長是張南一、第一位女庭長閔丹桂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早的女庭長……七里坪革命法庭內展示的紅色事跡和陳列設施,再現了早期中國共產黨運用法律手段為貧苦人民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決心。每年,全國各地有上萬人來此參觀學習。

“荊楚民生觀察團”參觀七里坪革命法庭舊址。周光潔 攝
“作為一名法學的研學者,七里坪革命法庭里審判股、裁判廳等結構布局讓我感到十分親切,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法庭的最初狀態,這是一筆寶貴的紅色法治文化財富。”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政法所助理研究員、“荊楚民生觀察團”成員劉丹說。
為締造共和國,先后有44萬黃岡兒女英勇捐軀,其中5.3萬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黃岡現有紅色遺址遺跡655處,可以說是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黃岡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董成鋼說,該市通過發掘、總結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領導人民進行法治建設的光榮歷史和成功實踐,講好紅色法治故事,教育引導全社會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信和自覺。
在紅色法治文化氛圍濃厚的黃岡,普法已成為一種沉浸式體驗。
作為大別山革命老區核心區、“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麻城市將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建設一批不同類型、不同特色的法治文化廣場、公園、長廊、法治文化墻等法治文化陣地和“法治微景觀”,全市每個村(社區)確保至少有1個法治文化元素,基本實現群眾抬頭看得見法、用時找得到法。
黃岡市還持續加強建設各類紅色司法文化場館,如市中級人民法院司法文化館、紅安縣檢察院“紅色檢魂”宣傳場館、團風縣公益訴訟宣傳場館等,場館突出黃岡紅色元素、法治元素。先后有近300個省內外機關團體及大專院校、部隊院校在紅安、麻城等地掛牌建立革命傳統教育聯系點。

七里坪鎮八一村法治文化長廊。周光潔 攝
在鄂豫皖蘇區中心烈士陵園所在地、紅軍團長方和明的故鄉七里坪鎮八一村,“荊楚民生觀察團”參觀了村內法治文化長廊、法治課堂、調解室以及其他紅色法治陣地。接著,“荊楚民生觀察團”與黃岡市司法局、紅安縣委宣傳部、麻城市司法局、紅安縣司法局等有關人員座談。

“荊楚民生觀察團”參加座談會。周光潔 攝
黃岡市司法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廖勝利重點介紹了紅色法治文化工作的融合創新情況。他表示,黃岡市通過創新各種形式,將紅色法治文化與地方文化、黨建文化、廉政文化等加以融合,創作了普法黃梅戲、廉政書法、普法“村村響”“三句半”等法治文化作品,打造具有黃岡特色的法治宣傳品牌,進一步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其中,五部普法黃梅戲分別被新華社、司法部等420多家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平臺轉載宣傳。
法治宣傳效果好不好,宣傳形式很重要。“黃岡市從紅色文化、法治元素、藝術形式等角度創新普法,創造出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作品,如演唱黃梅戲普法,特別值得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研究和學習。”省政協委員、民革湖北省委會常委、“荊楚民生觀察團”成員秦海群說。

省政協委員秦海群在座談會上發言。周光潔 攝
黃岡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董成鋼表示,下一步,黃岡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推動紅色法治文化建設機制更加完善、陣地更加多元、活動更加豐富、氛圍更加濃厚,打造更具黃岡特色的紅色法治文化品牌,為黃岡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精神動力和法治保障。
【專家點評】
紅色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源頭,也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當地紅色法治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湖北黃岡不僅打造了一批紅色法治文化宣傳教育的陣地,更是為推動紅色文化和法治文化的有機融合進行了有益探索。
在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道路的建設中,法學實務界和理論界無疑都需要認真研究、繼承、發展傳統的紅色法治文化。事實上,紅色法治文化中蘊含著諸多能為當前法治建設服務的積極性因素。無論是對司法工作人民性的強調,還是在實際工作中注重提升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滿意度,這些工作都和我們的紅色法治文化傳統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紅色法治文化仍將是建設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重要文化資源。繼承和發展紅色法治文化的傳統,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法治文化建設道路,才能真正推動法治文化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
(調研點評專家:郭亮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湖北省“八五”普法講師團成員,“荊楚民生觀察團”成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