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遙遠的太空,成為一群人最親近的牽掛。
6月17日,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航天員駕乘神舟十二號飛船順利飛向太空,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執行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這次飛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讓一群人魂牽夢繞,時刻牽掛。
他們就是離航天員最近的人,中國航天員中心的科研人員,他們主要承擔航天員系統和飛行器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的研制和試驗任務。

他們敢于擔當,越是艱險越向前
航天員做到的,教員必須先做到。加入航天員大隊后,航天員要經過八大類上百門科目的學習和訓練,訓練工作主要由航天員選拔訓練室的教員們組織實施。超重耐力訓練、低壓訓練、模擬失重訓練、野外生存訓練等凡是涉及生理極限、危險的訓練,航天員教員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熱帶叢林中,面臨野象踩踏和毒蟲毒草的危險,教員團隊艱難勘察選址,結果遭遇了竹葉青蛇,有同伴還被螞蝗咬傷……最終,歷經8天,他們從3處備選地中確定了救生訓練點。

艙外航天服需要經過層層嚴格的測試合格后,在航天員穿上它之前,還有最后一項關鍵試驗——艙外服載人低壓試驗。這就需要志愿者穿著全新艙外服進入低壓艙進行試驗。這項試驗異常危險,在艙內泄壓到近乎真空狀態,一旦艙外航天服出現每個細微的故障,將直接威脅到參試志愿者的生命安全。誰敢冒著生命危險上?
“報告,任務完成,身體狀態感覺良好!”歷經17小時,兩名志愿者從模擬在軌真空環境的艙外服試驗艙中,迎著在場人員最熱烈的掌聲,成功出艙的那一刻,所有人一直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來自于一貫的血脈相承。當為“神七”任務打造的第一代艙外服進行載人低壓試驗時,第一名志愿者勇敢地走進了艙內,一代代后來者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為了航天事業,越艱險越向前。
他們勇于創新,啃下一個個硬骨頭
自空間站工程正式批準實施以來,為了滿足任務需要,中心承擔了很多開創性的任務,既無模式可循,更無經驗可鑒。
1968年4月1日,中心正式組建。在極其艱苦和困難的情況下,大家初衷不改、矢志不渝,堅持開展載人航天關鍵技術預研。

1992年,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啟動,中心迎來了大機遇大發展,科研人員先后圓滿完成了5艘無人飛船、6艘載人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發射和在軌運行。正在執行的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目前已有12名航天員、17人次征戰太空。
眼下,載人航天工程走到了第三步,空間站階段的任務要求給他們設置了一道道難關,他們依然接續奮斗,啃下了一個個硬骨頭。如何將尿經過提純后變成可飲用的水?如何突破了再生生保裝置的工程研制?如何解決航天員的呼吸問題、飲食問題、健康問題、空氣質量問題?這都是一個個大難題。

為了尋找尿處理裝置的軸承最優材料和結構,研究團隊歷時4、5年的時間,找出了最優材料和結構,軸承壽命從數十小時到數百小時再到數千小時,最后終于達到設備的壽命要求。團隊成員密切協作,抓緊研制,設計、試驗、收尿、搭建平臺、數據處理和測試分析,白天晚上連軸轉。近4000個日日夜夜的刻苦攻關后,性能良好的尿處理裝置成功面世。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再做到更高更好。現在的中國空間站,已成為宜居的“太空家園”↓↓
空間站艙外服除了功能性、舒適性等方面有很多改進優化外,能夠滿足多次出艙使用、且每次出艙時間能長達數小時;航天食品達到了120余種,而且突出個體化設計,為航天員長期飛行提供更好保障;系統配置了在軌鍛煉裝備,為航天員提供豐富的鍛煉方式······
他們追求卓越,將精益求精融入血脈
“每一起事故的背后,都有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起事故隱患。”在中心模擬失重訓練水槽的現場,整整一個墻面上用醒目的黑體字書寫了這個名為“海恩法則”的科學規律。這既是對所有人員的一個警示,更是中心人人熟知熟記的質量箴言。

2秒有多長?不過是秒針滴答2下,不過是眨了兩下眼睛或咽了下口水的時間,而對中心科研團隊來說,2秒可能就是個重大事故。
某飛行器發射前夕,環控生保系統發現一個泄壓閥關閉過程比以前長了2秒,電流值也有10毫安的小抬升,不仔細看都看不出來。他們敏銳地捕捉到這個信息。萬一在太空,閥門關不上,密封艙就與外太空的真空環境相連通,40分鐘后密封艙的壓力就會下降到50kPa以下,直接影響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但是此時,任務已進入倒計時狀態,他們承受著巨大壓力,進行排故。經排查,這個產品的內腔中有一個100微米的金屬絲多余物,使閥門運動不暢導致卡滯。如果放過這個疑點讓產品上天,后果不堪設想。他們嚴格按照歸零標準完成了徹底歸零,排除了隱患。
“質量高于一切”的工作態度和標準,讓嚴慎細實、精益求精等優良基因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中心全體人員的精神與血脈。
矢志航天,他們初心不變
無論外面的世界有多喧鬧,中心科研人員守在這個小小的航天城一角,淡泊名利、心無旁騖,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搞科研。
醫監醫保室乘組醫生陳章煌把人生最美好的近四十年都奉獻給了載人航天。更讓人佩服的是,即使臨近花甲,他飽滿的工作熱情是許多年輕人所未必能及,他說,馬上要退休了,沒有幾天的班可上了,再好好上幾天班!作為醫學專家,為更深入理解醫學數據,主動學習編程軟件,不斷提升自我。

中國空間站成為宜居的“太空家園”。當航天員把地球的生活搬上了太空,居住時間越來越長,順利地度過每一天,都有那群人在地面24小時守護。
他們是那群在航天員身后默默托舉他們飛天的人,為他們一路保駕護航,以平凡造就非凡,以無名成就有名。
“當個人的理想與追求能夠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交會對接時,個人的潛能就會被極大地激發。所有的苦都是樂。”
——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